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成长视窗 > 那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

那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8W 次

《三个傻瓜》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励志电影。它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名字里“三个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一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彻,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彻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兰与拉杜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兰彻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聒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以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彻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彻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诫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兰彻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著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三个傻瓜》
  
  (又名: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白痴/寻找兰彻)
  
  导演:拉库马·希拉尼
  
  主演:阿米尔·汗
  
  卡琳娜·卡普
  
  马德哈万
  
  BehtiHawaSaThaWho
  
  (《三个傻瓜》主题曲)
  
  (《三个傻瓜》主题曲)
  
  他如风一般自由似风筝翱翔天空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他却在独辟自己的蹊径
  
  路途艰难又毫无忧烦
  
  我们为明日愁言他只顾畅想当今
  
  让每一刻壮美不凡他来自何处
  
  触动你我心弦却消失不见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烈日之下他犹如一片林阴
  
  大漠之中他便似一片绿洲
  
  对受伤的心他是良药一剂
  
  恐惧着我们都泥足于井底
  
  无畏着他畅游于海天之际
  
  毫不迟疑地迎接潮汐
  
  他如一片浮云独自飘逸却是我们最好的知己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那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