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成长视窗 > 张一鸣和他的今日头条

张一鸣和他的今日头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5W 次

今日头条长势如此迅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张一鸣逻辑清晰的大脑。他惯用的表达方式是“第一、第二、第三”,在说第三条时顺便回顾一下前两条,以确保自己表达得完整和严谨。他善于打比方、举例子,确保对方彻底听懂。
  
  ·————掌控————·
  
  1983年,张一鸣出生在福建龙岩,优渥的家境给他提供了宽松的成长环境,很多事情都由自己做决定。他自认比较乖,从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只是比同龄人早熟一些而已。他清楚记得,自己在高二时就想好了要去南开大学。
  
  高考时,张一鸣填志愿只用了5分钟,目的地是天津。他的标准很清晰:一所综合性大学、要靠海、不能离家近、最好冬天会下雪。眼见着天津和他想象中的沿海城市并不一样,张一鸣只能认栽:“标准是有,但不一定是对的。”
  
  张一鸣不甘于做常规、重复事情的性格,在大学时期开始显现。起初他被调剂到微电子专业,读了两年,他觉得这个领域的想法和行动结果之间相差太远,“在面包板上插半天,就为了做一个正弦波发生器,有这个时间一顿晚饭都做出来了”。他强调“所见即所得”,喜欢付出之后能够迅速见效的事物,而计算机是最快的,于是转专业到软件工程。
  
  在大学室友梁汝波印象中,张一鸣不是成绩最拔尖的,但对自己要求很高,渴望优秀。“他不打牌、不玩游戏、不看碟,还给自己封了个号——‘道德状元郎’。”这让张一鸣有些不合群,却让他成为同学之中最靠谱的一个。别人遇到不熟悉的事情都习惯性地来问他,知识面广是大家对他的普遍评价。当大部分人还在用电脑聊天、打游戏的时候,张一鸣已经在熟练使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
  
  张一鸣说在大学时期,他主要在做三件事情:一是写代码,因为他是搞技术的;二是看书,看了很多书;三是修电脑。基于此,他收获了耐心、知识和伙伴。出于某种对未知体验的好奇,他走进电影院看了《万物生长》,看到电影里的主人公喝酒、玩牌、打架、谈恋爱,张一鸣觉得“他们怎么过得这么混沌,完全不知道在干吗”。他又补充一句:“我没有批判他们的意思,只是我自己不会这么做。”
  
  这一切并非用简单的“上进心”三个字就能表述完整,张一鸣更像是带着强烈的目标导向,将所有行为精确掌握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调试————·
  
  作为一位理工科背景浓厚的CEO,很多时候,张一鸣的行事方式就像一台计算能力极强的电脑CPU,他的情绪管理也像他的决策一样精准。在探索自身效率和时间管理方面反复试验后,他最终得出结论:“最好的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同时有充足睡眠。”为此,张一鸣每天保证睡7个小时,这也是他试验之后的最佳状态。
  
  即便在谈恋爱这件事上,张一鸣也找到一套理论,来保证自己在不浪费时间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世界上可能有两万个人适合你,但你只要找到那两万分之一就好了。”他对此深信不疑,而结论是,他在大学时候的初恋,如今成了他太太。
  
  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张一鸣又一次为今后的职业道路拟定条件:稳定不重要,户口不重要,公司规模和名气不重要;只希望从事技术方面,最好是信息组织相关的工作。
  
  2005年从南开毕业后,张一鸣在天津的一家科技公司做了第一份工作,他在那里只干了三个月,就被一位师兄拉到北京创业……经历了六年时间的四次创业,张一鸣将全部积累一朝倾注。2012年3月,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然而,今日头条并不是他们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最初三个月,这家公司上线了“内涵段子”“搞笑囧图”“内涵漫画”等多款应用。
  
  虽然张一鸣对信息分发和兴趣推荐的产品逻辑已经考虑清楚,但在移动应用领域,这个团队还是新手。在这一点上,他足够清醒和克制。他需要借助图片、短文本这些更容易被人接受、竞争门槛也相对较低的内容试水,在今日头条上线之前,把算法调试到最佳状态。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在他的逻辑里,技术更像是一个工具和杠杆,他关心的是能撬动多大的世界,带来多大的影响。
  
  ·————魄力————·
  
  张一鸣对自己的评价是:“长期自信,短期保守”。他理解的魄力,是能主动做出一些非惯性选择,而他自己也在朝这个方向做出尝试。比如,打造一个技术驱动的产品,他非常看重机器深度学习,追求“让机器更懂你”。2015年5月22日,他曾在微博里,发出了百万美金年薪招聘顶级机器学习人才的广告。
  
  “长期自信”源于他喜欢在更长的时间跨度里看问题,这能够让他从宏观角度把控方向。他从前很相信控制,尤其是在管理方面。后来他发现,方向其实比管理更重要。所以到了今日头条,他彻底换了一种管理方法。
  
  张一鸣坚持不在公司内部做绩效评估,并且反感用表格,因为所有量化指标都不可能被完全准确地设计出来。对待数据,他的态度是“可以作为参考,但不是目标”,他如今更关心宏观层面的产品路线以及如何做出正确决策。在公司内部,所有人都没有头衔,只有汇报关系,人与人之间都必须直呼其名。在张一鸣看来,这些形式化的东西会带来心理暗示,想要扁平化管理就要创造平等的氛围。
  
  目前,张一鸣也只给今日头条个性化推荐的算法打40分。对待产品,他依旧保守:“我们也在不断地改进,让算法更聪明,更了解用户。”相比之下,他对公司三五年之后的场景想象更为激进,希望这种兴趣推荐的算法引擎能够覆盖更多的信息和场景,不仅仅局限在新闻内容或者商品上,还应用到比如菜单或者婚恋市场,逐步繁荣整个内容生态。
  
  ·————情怀————·
  
  站在追光灯下,提起“情怀”二字,张一鸣说:“我查了一下情怀的英文解释,Feelings。在内容产业变革的时代,我的Feelings是:忧虑和兴奋。今日头条从宏观的角度上,能够促进信息的分发和流动;从个人角度上,可以帮助用户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更方便地创作内容,获得更好的回报。”张一鸣这样解释自己所做的事。
  
  说到创业,有人想要“赚笔钱”,有人想要“做件事”,张一鸣觉得自己是后者。
  
  “如果你偶然发现青霉素能消炎,你是先考虑用它去救人还是赚钱呢?应该都是先想到救人。我们也是一样。到了这个时代,有个性化的方式来推荐信息,我就想把它做出来。”关于赚钱这件事,张一鸣有一个基本信念:当给社会创造很大价值时,社会自然也会回报你。
  
  他说:“如果我想卖掉这家公司,我现在就可以拿到10亿元。不过,如果离开这家公司,让我一年内再做出一个百万用户的事情,我可能做不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些能够让自己更激动、更有挑战的事情。如果你有机会持续做一件事,就把这件事做得足够大,那么,你才会有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这是最重要的。”

张一鸣和他的今日头条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