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成长视窗 > 算盘记

算盘记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2K 次

在我的感觉中,算盘是来自于民间的。因而不论电子计算器如何不断升级和换代,算盘也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取代。毕竟属于民间的东西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就说我那远在山地生活的父亲吧,至今都还使用着陪伴了他大半生的算盘,并且还常常为上学的孩子们修理那些祖传的老算盘。
  
  可以说,我最早认识的计算器械就是算盘。在我还未进入学堂时,只要见到父亲拨打算盘,我就少不了用心观看和倾听。看的是父亲如何用手指快速地上上下下拨打着一粒粒黑亮的算珠,听的是算珠与算珠以及算珠与算盘框相碰而发出的时急时缓和忽高忽低的美妙声音。父亲看到儿子如此专注于算盘当然是很高兴了,于是每次他的计算活计做完之后,少不了让我随意地拨打一阵算盘珠子过过瘾,后来就干脆手把手地教我打数字,并要我记住横梁上方的那两个珠子分别代表的“数”是“5”,而横梁下的五个珠子每个代表的“数”是“1”。我说,一个珠子就是一个珠子,为什么横梁上方的珠子以“1”当“5”,简直不可理喻。父亲听后则很生气地点了一下我的额头说:“怎么不可理喻?这是一种计算上的约定俗成,是从算盘诞生那天起就这样定了。至于说为什么,老爸也不懂。等你长大后再慢慢去把它弄懂吧。”
  
  听完父亲的训话,我当然是一肚子的委屈,于是有一天竟向爷爷诉说了。不想爷爷听完后哈哈大笑起来,笑完之后才对我说:孙儿呀,你爸怎会懂“为什么”,就连爷爷也不懂得“为什么”,因为你爸开始学打算盘时也这样问过我,而爷爷小时候也这样问过你的曾祖父。不过话说回来,不懂“为什么”与学好珠算没有直接关系,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而能用好算盘。听完爷爷的一席话,我也不打算再追根问底了。而父亲却加紧了对我的打算盘练习,什么“三盘清”,什么“九盘清”,练得我手指发酸发麻而常常抗议,可父亲就是不放过我,说什么“子不教父之过”,说什么“父亲就会打点算盘,不教你教谁”。自然,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开始厌恶算盘,有几次我还狠狠地摔打了算盘,可摔坏了之后爷爷很快就能修好如初。后来我才知道爷爷的祖传手艺就是做算盘的,山地十里八村的许多老算盘都是爷爷和他的上辈们做的。如此说来,修算盘对爷爷来说简直不能算什么了。记得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在院子里我听完了爷爷讲的几个故事之后,照例是要猜谜语。这次爷爷给我出了一个打一器械名的谜面:“一家有两院,一院人较多,一院人较少,少的却比多的多,多的却比少的少。”思考了很久,我才胸有成竹地说:“谜底是:算盘”。爷爷捋了捋长长的胡须十分满意地说:“不错,是算盘。是爷爷做了大半生的算盘。”也不知为什么,在如水的月光下,说完话的爷爷显得有些伤感。也许是我的父亲没有继承他的手艺,也许是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此后不久,爷爷就怀抱着他的黑色算盘突然无疾而逝。
  
  我8岁那年进了山村小学念书,很快数学课中就有了珠算的内容。有一天老师说家中有算盘的同学请举手时,只见同学们的手立刻举成了一片“小树林”。第二天则几乎都带来了大小相同的黑得发亮的老算盘。后来我才知道,这些算盘大都是我那已故的爷爷做的。不知为什么,在学校里学习珠算的日子,我始终没有向老师请教算盘的上珠为什么要以“1”当成“5”的问题。即使是多年后的今天,我都似乎不大明白。我所能清楚的是,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永远充满了加减乘除,因此终究离不开算盘。而在宁静中每次面对高悬于墙壁的老算盘,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已故的爷爷和渐渐年迈于乡下的父亲,同时还想起那些诞生于爷爷之手而隐藏于民间的一些老算盘。想着想着,泪水就止不住地涌出了眼眶。
  
  在异乡独自谋生的年月,我总少不了一次次地回家乡探访。而使用了大半生算盘的父亲有一天却突然问我:“你带走的老算盘还在不在?”我说丢不了的,虽然平常挂在墙上当饰物,但用到它的时候我总能把它从墙壁上摘下来。父亲说:“我不是说要你只能用它而不要用电子计算器,而是想告诉你,不论你走多远,也不论你身居何处,你都要努力有一个‘算盘人生’才不会有生之遗憾。你想过没有,如果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话,那么前50年就是算盘横梁的下珠子,后20年就是算盘横梁的上珠子。只有前50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一是一,二是二,不务虚,不为假,才会有后20年的以一当五的生活机智与人生智慧。”
  
  听过父亲语重心长的话之后,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惭愧,以至于人到中年之后,目光只要触碰到安静于墙角落里的老算盘时,心里便免不了警醒自己。

算盘记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