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新知探索 > 关于自闭症的八种误读

关于自闭症的八种误读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4W 次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脑部发育障碍,3岁前发病并伴随其一生。其主要表现为社会人际互动方面“质”的缺陷、兴趣狭窄或有些怪异的习惯,且强度远远超过一般人,喜欢支配、孤僻和重复等。
  
  病因是什么?不知道。怎么治?不知道。这个从人类存在初始就已存在的个体现象,直到70年前才被世界医学界认定。据最新统计,目前地球上的自闭症患者已超过6700万,超过了艾滋病、癌症和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总和。一位患自闭症孩子的母亲是老师,她痛苦地告诉我,周围人把她儿子得的病归因于她平时说的话太多了,以至于生出来的孩子没话说—自闭症不传染,却流行着种种误读。
  
  误读一:他们只是内向而已
  
  不爱和陌生人说话,一说话就脸红、磕巴,那不是自闭症。看个笑话,还能笑就没大事—崔永元给出的抑郁症非正式判断标准。自闭症比抑郁症更严重,是从根本上排斥与外界接触,一般不说话,甚至连和自己的亲人都不说话。对于家长们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孩子站在他们面前却无法与他们交流。
  
  误读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自闭症不就是太孤独了吗?平时多陪他玩玩,不就没事了?”还有人执拗地认为,自闭症是家长对孩子太冷淡造成的。这个观点造成了很多伤害。事实上,自闭症并非是对家长忽略孩子的惩罚,它是先天的。借用喜禾爸爸蔡春猪的话说:“有哪个做家长的为了解自闭症而真诚欢迎他降生到自己家里,那他真是太有科研精神了。”
  
  误读三:孩子还小,大了自然就好了
  
  千万不要抱有“贵人语迟”的侥幸心理,因而错过了对患自闭症孩子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黄金时期。自闭症是个既无病因,又无法治疗,仅有诊断的所谓的“病”,属于终生疾病,无法完全治愈,家长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误读四:“天才”总是与众不同
  
  他们被媒体广泛猎奇报道,很多以讹传讹的例子试图向世人说明,自闭症患者是天才,是能对艺术、物理学做出革命性贡献却无法学会系鞋带的怪才。实际上,自闭症患者跟天才画不上等号。他们比常人对触觉、听觉敏感,但他们中也仅有约10%的人有某一方面的超长技能,如机械记忆、绘画、音乐等,也只是单一地发展,并不完全满足成为天才的条件:高智商、高创造力、非智力因素、个性因素等。
  
  误读五:他们多是“傻子”
  
  请不要武断地说,他们是傻瓜。通俗点说,他们是能学会,却不愿意学;智障儿童是愿意学,却学不会。目前的儿童智商测试量表,比如公认的韦氏量表,是给能正常交流的人设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法断定自闭症儿童的智商是真的不如人,还是完全没被测试出来。很多自闭症孩子学东西很快,有些甚至可以完成大学课程。他们会自己上网、打游戏、网上购物,而这些他们的父母从来没有教过他们。
  
  误读六:高知、高收入家庭容易“中标”
  
  自闭症常被当成富贵病,许多越有知识、越有名誉、越有地位、越肩负重职的高知、高收入家庭,更容易“中标”。从临床上看,大量自闭症儿童来自普通家庭甚至贫困家庭。只不过高知、高收入家庭通常发现较早,也比较重视。而一般家庭对自闭症要么不够了解,要么就根本没发现,很多孩子被误诊为精神病、智障而被送到精神病院,或被抛弃。
  
  误读七:诗化的“星星般的孩子”
  
  “他们来自遥远的天际,一不小心跌落在了尘世。”自闭症来自医学,不是来自诗歌。人们把最美丽的比喻给了自闭症孩子,说他们是悬挂在天空中的星星,有着天使般的容颜,却喜欢沉睡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世界真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快乐—求医、求学、培训、寄养,他们的父母四处碰壁。由于公众不了解,家长需要独自面对困境,他们和孩子一样孤独。
  
  误读八:无药可治,所以要放弃
  
  家长是孩子终身的老师。你必须放弃你的假设,学会用比你想象的还要更基本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使孩子明白你的意思。你得抛弃你熟门熟路的那一套,放下架子,让孩子教给你一点他的语言,领你走进他的世界。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训练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而且2岁~6岁是最佳的治疗时间段。治疗后许多孩子生活能够自理,甚至能独立生活。

关于自闭症的八种误读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