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新知探索 > 埃及处处“粗线条”

埃及处处“粗线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W 次

因为没有车辆报废机制,开罗的街头几乎是某种意义上的汽车历史博物馆:苏联时期的拉达、甲壳虫“始祖”一代、四五十年前的奔驰……似乎没有十几二十年的历史都不好意思上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都“年久失修”,车身伤痕累累,有的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有的后备厢深深地凹进去,有的连窗玻璃都没有。
  
  为什么不修一下呢?“不用修,还会再撞的。”司机大多都这样回答。没有限速,没有交规,没有摄像头,这就是开罗的路况,所以“还会再撞”几乎是个必然事件。
  
  埃及人常说“把一切交给安拉”。曾有过在混乱时局中失去亲人的埃及朋友,初时悲痛,很快镇定,依然虔诚祈祷。甚至,他们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不太在意。埃及自2011年开始动乱,街头时有爆炸和枪声。但是当地人似乎都不害怕,有事发生的第一反应是呼啦一下扑上去围观,记者看得胆战心惊,他们看得心满意足,真是用生命解释了什么叫“看热闹的不怕事儿大”。
  
  有记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催泪弹横飞的冲突现场,有一个埃及人冲他挥手,他以为有什么新闻线索,赶紧上前问:“怎么了?”那个人冲他一笑,说:“没事儿,就是欢迎你来到埃及。”
  
  该有怎样“强大”的神经才可以这样无视危险的情境?有一位在这边工作了几年的同事曾说过,“他们,因为生下来就是上天的礼物,有一种对自己本能的自信和肯定。”我对这种心态抱有很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替他们捏把汗,另一方面却又隐隐羡慕,世界上永远有一些人行走在悬崖的边缘,可能会粉身碎骨,也可能会获得常人所没有的经历和体验。

埃及处处“粗线条”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