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感悟 >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W 次

《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论语八佾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论语八佾读后感(一)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八佾读后感(二)

当第一次打开《论语心读--八佾第三》时,大概知道这章的主要内容是讲礼节,但不知道更详细的内容和更多的意思,当静下心来读时,“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意思是:从孔子的愤慨中我们可以分明感受到孔子对社会秩序的坚守,对基本礼仪的维护,都社会稳定的渴望,原来这才是八佾第三的主要内容。

接着往下读时,仁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范畴,是儒家思路体制的基石。礼、乐都是形式,仁心才是根本。从教育视域看,仁是内心,是灵魂,是本质,是个人修养的.目标,也是教育的追求目标。

教师没有博大胸怀,没有慈爱之心,没有对后生的敬畏之心,没有都生命的终极关怀,那么,如何去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规范呢?有如何能够科学运用音乐等艺术载体,去涵养学生的性情,养护学生的灵魂。

中国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求同。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应当是都个体生命特质的尊重,是对差异的尊重。学校要有特色,校长要有思路,教师要有风格,学生要有个性。可惜现实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用分数这把尺子,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音乐美术被边缘化,体育劳动被边缘化,没有中考任务和高考压力的所有学科都被漠视和忽视。十二年后,成就了一大批会读教科书却不会创造的“标准件”。这些“标准件”,因为错过了相应发展的关键期,优势潜能埋没了,创造才能扼杀了,德行养成耽误了,做合格公民尚不可期,还能指望担当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吗?

从这三段话中,直指教学的目标与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当读到谁知我心这章节时,写到孔子培养的学生十有八九完成了从“平民”到“士”的超越,也有不少从“士”到“大夫”的发展,其教育实践无可辩驳的证明,孔子的学说是有利于大众的学说,是思想启蒙的学说,是普罗大众争取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的学说。这就是原生态儒学及其精神始终难为统治者真正接受,难为帝王真正接受的根本原因,也是孔子之道不行与当时,却永远不过时的原因:儒学是为民之学。汉代开始统治者接受的不是原生态儒学,不是真儒学。当读到这时,我在想:为什么不被帝王真正接受?既然君王心怀天下,心怀的人民,为什么不接受真儒学?为什么汉代之后统治者接受的已不是原生态儒学,不是真儒学?

再往下读时,很多的疑问慢慢解开,既然儒学不仅是为民之学,也是为臣之学,最终可以为君王赢得清明和天下太平。难道是愚蠢的君王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愿意或不屑于接受原生态儒学。一旦帝王学习并贯彻原生态儒学的精神,那么他必开创一个盛世王朝,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孔子的教育实践改变平民的命运,创造平民的上升通道,这是对原有等级制度的挑战;难道这样最终由汉代开始统治者接受的不是原生态儒学,不是真儒学。

儒家道德、儒家伦理、儒家君子人格、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从来都不是针对普通百姓,而是针对天子以及庶人。汉代以来,经过阴阳家董仲舒等精心包装的假儒学,是读原生态儒学的彻底背叛,把儒学从为民之学变成为帝王之学,从此,儒学以被异化的角色进入体制,作为历代的统治工具,数千年来,认识次真相的人并不多。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义”,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论语八佾读后感(三)

历时半年才读完《论语》的八佾第三篇,可谓拖延的时间之长,当然也没闲着,其中公事緾身、家事的牵挂,也忙得不亦乐乎。但还算是偷闲坚持把它读完了,这也就对自己有点欣慰。回过头来对这“八佾第三”小结一下心学习心得,以便日后回忆学习收获。

“八佾”亦作“八溢”。亦作“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因共有八行八列而称作“八佾”。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八佾》是其中的第三篇共有26章。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论语》中“礼”的含义有三层:(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而通过对“八佾第三”学习后,对“礼”的理解如下:

一、“礼”能表现人之身分及人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做事不应“告朔饩羊(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的衣冠礼仪就是看出他(她)的道德修养 ,同时从他(她)对待 “宽容”“恭敬”“祭哀”这三个方面的态度中能否做到宽以待人,尊重别人、与下面的人真诚相待以及对神事——精神主体的态度中看他(她)的品德。我们也可从“礼之用,和为贵” 的角度,引申仿造一下可以说“乐之用,和为贵”,看他(她)所喜爱的音乐,而看出他(她)的表现道德品质及对“和”与“中”的哲学思想。

二、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

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与禽兽何异﹖也是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做到态度谦虚仪容端庄,行为有规律,对尊长有礼貌,待下辈慈悲博爱。所以修道必注重礼节,自重自爱自己﹑敬重别人爱人,如此品格高尚不亏礼之道也。所以要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对待已经过去了的事的原则,另外是特别要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下级的关系,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

三、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

我们读书(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使受教育者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这要我们勤奋学习,在要做到“治学须谨慎 ” 使自己能修练求实好学谦虚的美德。在学习中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绘事后素( 原意: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绘画。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四、做人处世要有“度”(分寸)

首先自己要“处世要谨守本分,明辨是非”,“做人处世还应“行为”与“本性”一致”。同时,做人处世应掌握“度(分寸)”,具体处世的“度”的有(供参考):

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有一段文字:“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这对人在处世方面如何掌握“度”颇有启示。

另外处世要“豁达”、遵守正当的道理办事。如遇有竞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如象射箭的场合,射得中目标与否,是十分明显的结果,更不能故意射不中目标,反而失去射箭竞争的本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特别重视比赛的礼制,来降低竞争的血腥气氛,务求在和谐中比出高低。虽然有胜负,也不要伤了和气。

总之,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我们要求做到:“尊重”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遵守”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适度”。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自律”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