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感悟 > 清明散文:清明感悟

清明散文:清明感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65K 次

岁岁清明,缕缕相思念亲恩。一年一度,清明又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清明散文:清明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散文:清明感悟

  【清明散文:清明感悟1】

清明尚在几天之后,天气已经有些阴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画面想必也会如约而至,添坟烧纸,祭祖焚香,告慰已逝故人们的在天之灵。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割肉救难晋文公,辞官归隐,不求封赏,临死不忘劝谏。敬重他的人品,也推崇他的诗。介子推死后第二年,晋文公在介山祭奠介子推,此后这天被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也是很丰富有趣。民间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寒食节虽然已经很少被人们提及,不过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下身体,还是很好的。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此风俗想必也已被人们搁置)。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更多的是一份寄托与思念,这个日子里,供品、纸钱、话语,是否真能传达天地,无人可知,却有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祝愿,清明的怀念与祭悼,会汇成一条思念的河。

也许,这就是清明节带给我们的情思吧

  【清明散文:清明感悟2】

岁岁清明,缕缕相思念亲恩。一年一度,清明又至。这一植根于传统深处的缅怀先人追述祖恩的节日,在我心中激起追忆逝者的波澜。我和往年一样,约子女一起到我父亲母亲墓地烧纸挂钱,焚香叩拜;又和老伴一行数人专程到岳母、大哥坟上祭扫。

中国的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祖节日。据专家介绍,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

清明最早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它在春分后半个月,此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气温渐渐升高,正是农耕的大好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古代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就把寒食延至清明,由于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就合二为一,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清明踏青在宋代最为流行

清明扫墓在唐朝就开始盛行,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在继承。

清明祭扫缅怀先人的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有烧纸挂钱,修坟除草。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形式,如:献一束淡雅的鲜花表达无声的交流和思念;植一棵长青树,挂上先人名,意在将思念植于土中,四季长青;在家供奉牌位,家人团聚,共同祭拜,教育后代饮水思源。我还觉得清明节写篇怀念文章,寄托对先人的哀思,既不落俗套又意义深远,也不失为一种好形式。

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作为法定的假日,这一决定得民心、合民意。

清明假日化是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正名。

以前曾一度认为清明扫墓祭祖是迷信。千百年来人们在清明节里通过扫墓祭祖的方式怀念先人,“慎终追远,明法厚道”,体现了感恩祖宗,传承家庭荣誉的文化传统,怎能说是迷信呢?

今天鼓励人们过清明节,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悟和认同。清明节不仅是扫墓这一形式,它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寄托着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情怀,它对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精神起着巨大的作用。

清明假日化,我们更应该深刻领会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要通过对先人的感恩、敬仰,获得思想升华,通过对先人的缅怀,获是灵魂的熏陶。

祖宗恩情不能忘,传统文化不能丢!

清明节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退休后有时间回忆过去,一个个先我而去的亲人、好友,他们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一一的将他们的事记下来,以寄托哀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他们就将这些文字翻出来重温一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对已逝的亲人之恩,虽难以回报,但我始终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他们的坎坷让我认识了历史,懂得人生

让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能得以相传,是对是错任评说。这就是我一个古稀老人提笔作文的目的。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