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感悟 > 校长教育感悟:在荒漠里播下一点希望的种子

校长教育感悟:在荒漠里播下一点希望的种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9W 次

1

校长教育感悟:在荒漠里播下一点希望的种子

昨晚,收到林夕媛老师的邀请,进入“防范性侵害·善解童贞”微信群,收听了中国儿童性教育第一人胡萍老师的微课讲座。她围绕“帮助孩子构建隐私的观念”、“让孩子清楚哪些行为是对自己的性侵害”、“男孩也易受到性侵害”、“如何让孩子避免性侵害”、“孩子遭遇性侵后,父母如何应对”几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原来并不知道胡萍老师这样一个人,这次微课,抱着听听看的心态,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虽然各种杂务导致听课断断续续,不过还是非常认真地全部听完了语音内容,重点部分还重复听了两三遍,足见其吸引力。

胡萍老师的授课充满了魅力,多年来研究儿童性教育的积淀,使她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大量的案例,生动,深入浅出。我虽然没系统思考过儿童性教育的问题,但原有的认知中多少存在一些,不过模模糊糊罢了。比如,男孩子遭遇性侵问题,是我多年前就意识到的;再比如,家庭中存在的隐形性伤害,其实也是普遍存在的,但很多时候被我们成人忽略了。通过听课,对这些问题逐步厘清。

2

跟林夕媛老师的接触中,知道了“善解童贞”这样一个教育品牌,但基本处于概念层面,并无深刻了解。原来,“善解童贞”的含义非常简单:用爱来解读孩子的性。只有科学地解读了孩子的行为,才能够支持孩子的发展,真正关怀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够真正达成家庭的幸福。这是性教育的根本。非常赞同这样的理念。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不按规律办事,往往适得其反。

回想若干年前,我读初中的时候,竟然曾经接受过一次性教育。那也是我印象当中,自己唯一一次接受性教育,除此之外,基本属于“自学成才”了。

我记得那是一个下午,突然就来了几个不认识的人,好像是来自乡里的医院,据说是结合我们的生理卫生课来进行讲座。

大家被分出男生、女生两组分别上课。给男生上课的是一个女人,四十来岁,她先给我们说了一些青春期的生理现象,突然就转到了性病的预防。我记得很清楚,对话题这样大幅度地转弯,大家都跟我一样,彻底晕菜。晕头转向中,变得更加糊里糊涂。性知识没了解多少,不过有一点倒是激发了大家的“兴趣”,悄悄议论纷纷:女生那边到底讲了什么呢?

这样的性教育,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认识林夕媛老师后,我曾经跟她简单交流,大家对性教育缺失的认识已经基本认同,但就学校而言,性教育到底如何进行,还处在一个相对模糊的地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担心性教育属敏感话题,孩子会早熟,抵制让孩子踏进“雷区”。一方面学校也缺乏专业人才,老师不懂性教育的内容,纯属“外行”,读不懂孩子的行为,这也是性教育难以落地的重要原因。

因此,形成科学指导孩子性教育的学校能力,是这件事能否真正实现突破的关键。

3

没人不重视孩子的健康。但孩子的健康是个非常宏大的概念,涉及生活能力、卫生习惯、营养知识、心理素质等,其中也包括对“性”的正确认知。

大概七八年前,我曾经亲历过一个案例。一个七年级的男孩,因为几次故意“抚摸”前排女孩的头发和脖颈,遭到女孩子家长和班主任老师的强烈排斥,甚至几乎被贴上“耍流氓”的标签。那个男孩子,看起来很清秀,文文静静,学习努力,成绩也不错,怎么也不像能做出这种“丑事”的人。他的父母都是公务员,有着体面的工作和光鲜的身份,对孩子也很重视,家庭教育貌似也没有明显的缺失。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他的父母更是痛苦不堪,因为自己不争气的儿子而羞愧难当,抬不起头来。当时我作为学校领导,接手处理这件事,一时无从下手,因为根本找不到孩子形成这种行为的“动机”和背后的原因。后来,我请教了一个搞心理学的朋友,他提醒我关注一个问题:孩子是不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顺着这样的思路去寻找,再跟他父母深入交流,似乎初露端倪:他们家的居住条件比较差,老人比较多,一家三口只能挤在一个房间里,夫妻两人亲热的时候,总是等孩子睡着,然而,难免有孩子突然醒来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孩子的好奇和简单的模仿?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答案,我无从知晓。后来那个孩子终究还是转学了,再无消息,但愿他不会背上这件事的心理阴影。

很多时候,孩子遇到性问题是没有出口的,因为大家谈性色变,讳莫如深,只能孩子自己去猜,猜不到就到处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中,问题也就层出不穷了。

孩子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怎么回答?垃圾桶捡来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遮遮掩掩,让孩子惶惑不安,惶恐不安。

我上小学,大概是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课间尿急,急于排水。那个画面我记得清清楚楚,自己张开两臂,做飞机状,速度极快,貌似嘴里还欢愉地呼喊着什么,从女厕所门口呼啸冲过,冲进了男厕所。但等我回到教室就出状况了。班里一个极坏的男生,在教室里公开宣称,他看到我冲进了女厕所,想去看女生撒尿,被女同学轰出来了。我百口莫辩,羞愧难当,但懦弱的性格又让我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于是,这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就成了我小学阶段一件“奇耻大辱”,让我很长时间抬不起头来。这件事固然有被冤枉的委屈,但更重要的是,它与“性”有关,而凡是与性有关的事,一个小孩子是不能沾边的。否则,你还怎么混?

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也让我把这么一件小事记了半辈子,念念不忘。

4

在性教育问题上,必须思考一些常识。

前些年,听北师大的肖川教授讲座,他说,一个孩子,到了十三四岁,还不会眉来眼去,这辈子算是完了。满场哄堂大笑。但想想,是不是很有道理?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草木发芽吐绿,这是自然规律。那为什么到了“人”身上就不这么想了呢?青春期到了,对异性好奇,渴望接近,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合理面对自己青春期的萌动,把握好自己,不出问题,这才是正途。前两年济南平阴一中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出名的“平阴一中男女生文明交往承诺书”,里面规定,男女生要保持44厘米的距离,被网友评价为“何止是无厘头,简直就是弱智” 。我不知道把男女生定在44厘米这样精确的一个距离有什么科学依据,最起码的一点困惑是,难道学生每天要随身带着尺子吗?否则怎么掌握这个距离啊?

为了防止学生早恋,很多学校可谓用心良苦、花招迭出,比如,男女生交往距离不小于60厘米、不能长时间盯着异性看、男女生不得同桌就餐、不得互发短信、不得互赠礼物、不得相互陪护就医、禁止一起走、不可单独同乘一种交通工具……等等,奇葩校规,让人哭笑不得。这些校规生硬粗暴、缺乏人性管理,但我们的学校却乐此不疲。我不否认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人成长的规律吗?男女学生交往本来就是正常现象,对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而言,对异性有好感,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这样的“男女生交往承诺书”反而让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了。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逼着男女生交往由“地上”转向“地下”。跟你躲猫猫,你能奈我何?

只堵不疏,这就是缺乏基本常识的结果。

5

想起林夕媛老师分享的一个故事。讲的是幼儿园里一个小女孩辰辰,每天都要等待一个小男孩南德,他来了才会一起进屋。即使寒冬腊月,漫天大雪,辰辰感冒了,她仍然要坚持。而老师们是怎么处理的呢?

给她加一件衣服,而不是把她直接拽进暖和的屋子。

所有教育的奥秘,其实都在于尊重。一个人怎样使用自己的身体,怎样去爱一个人,只要不超越法律的范围,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都是他(她)的权利。

当我们去思考教育该如何尊重孩子的身体,孩子的情感,其实,谈论的不过是怎么样尊重别人。

而从尊重出发,再大的荒漠,也可能出现绿洲。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