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感悟 > 现实生活感悟:假外套与真现实

现实生活感悟:假外套与真现实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86K 次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心灵都包裹在假外套中,不轻易展示自己的内心 ,这是可悲的。

现实生活感悟:假外套与真现实

外表往往与真实不符,世人却容易被表面的装饰所欺骗。——莎士比亚

人是最喜欢假装一本正经的一类生物,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会将最真实的内芯包裹起来,不以示人。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在人世间走得下去,被看成一个“正常人”。像那些行为与内心比较接近的人,不是被众人视为“傻气”,就会被认为“疯癫”。

鲁迅先生曾说:

如果我的内心、思想,别人都能看见,那一定要把人吓一跳。

其实,岂止是吓一跳呢,说不定整个人都不会好了。原因很简单,想想自己的内心和思想是怎样的,也就明了了。

人就是这样,即希望与真实相伴,又接收不了它本就“丑陋”的相貌。那些在内心闪现过的欲望、私念、憎恶与虚妄,哪样不是满足了一己之心后,便又担心暴露而把它深藏起来,甚至不惜罩上一件漂亮的外套,掩人而目。

凡是能表现出来给人看见的,一定是梳妆打扮了一番,能见得了人,又能为自己加分的表现。至于那些本真的东西,都是不堪示人、会被人唾弃而攻击、为自己减分而被人诟病的,必须要隐藏。

于是,人类喜欢与文字对话,在文字中还原本真,说些平时不能说的话,发着不能对人发出的火。文字比人好,不管你真实的面目如何狰狞,思想如何龌蹉,它都不言不语,任你一通发泄与倾诉。

于是,人类也喜欢在文字中寻找一点真实,寻找着慰藉和情绪的发泄点。在那些替我们说着想说的话,做着想做的事的人物身上寻找着安慰,与他们发生着共鸣。哪怕只是一个会心地微笑,抑不住的眼泪,都能让我们如排出毒素一般地身心通畅。

但是,又正因为人类看破不能说破的悲哀,让真实有了见光死的属性,即便在文学作品中,也要假语存焉。但应该还是要庆幸,那里的真实是看得见,寻得着的,而且不会逃避,永远白纸黑字地伫立在那里。

或许真是一岁年纪一岁心,现在的我反而对这些真真假假看淡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固执于真假,也不再纠结于别人是否表里如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和执念。回想一下自己,不也是同样的假模假样吗?心里不也是善念、恶念彼此较量,而不敢真实表露吗?一个成人的内心,不会再洁如雪,纯净得没有杂质。

鲁迅先生在《三闲集·怎么写》的一文中讲道:有读者疑心作者对第三人称主人公的心理为何知晓得如此精细?于是那一种幻灭之感,使文学的真实性消失了。鲁迅先生认为,这是读者的粗心。只要知道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述自己,或以自己推测别人的东西,便不至于感到幻灭,即使有时不合事实,然而还是真实。这不是真的幻灭,正如查不出大观园的遗迹,而不满于《红楼梦》者相同。先生还认为,幻灭的悲哀不在于假,而在于以假为真。

现实生活中如此,文学作品中亦如此——用“假”做个依托,昭示着“真”的存在。只是在文学作品中,善或者恶会被放大,提示着这种存在——让读者能够读到各种人性的真实面目。

而且,人性只会朝无限的可能发展,不会像现实生活中那样,被包裹在假外套下,不易被人察觉,似乎并不存在 。我们只需在文字中体察作者的真实内心,觉察出各种人性存在的可能性即可。至于是否与现实生活贴切,并不那么重要——文学作品本就是来缘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只要能够辨识,勿以假为真那才是重点,否则,那可真是幻灭的开始。

还是鲁迅先生的那句话讲得最明白:幻灭的悲哀不在于假,而在于以假为真。

作者:又耳

公众号:又耳夜读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