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社会感悟 > 纪念抗战胜利社会实践报告:英雄枣庄记

纪念抗战胜利社会实践报告:英雄枣庄记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33K 次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8·15”日本无条件投降日这一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和由三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组成的实践团队一起,走进枣庄,重温当年的抗战岁月。

纪念抗战胜利社会实践报告:英雄枣庄记

敬由心生

XX年7月15日上午实践团来到我的家乡枣庄。枣庄自然比不了井冈山、西柏坡在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是如果没有诸多像枣庄这样的地区的艰苦战斗,又何以铸就星火燎原之势?枣庄地区的抗战无疑是全民族抗战的一个缩影。

铁道游击队展览馆是我们枣庄之行的第一站。置身馆中,跨越漫长的时空隧道,我们揭开了电影《铁道游击队》背后真实的故事。这是一支从广大群众中走出来的队伍,是一支截过火车、袭过洋行、毁过桥梁的游击队伍。它曾夺药品、截布匹,补给鲁南军区;成功护送陈毅、刘少奇等人通过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附近的津浦铁路。这支队伍用智慧和勇敢,用自己的力量坚持抗战在铁道线上,“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胸膛”。

铁道游击队展览馆作为一个民办的展览馆,建馆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潘先生几经周折,才建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展览馆。如果没有他的坚持,没有他对家乡真挚的情感,我们也不可能在这里触及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事迹。潘先生提出,希望我们在调研报告中一定注明铁道游击队在抗战史上的独特性。他自豪地告诉我们,铁道游击队是唯一一支接受日军投降的地方性八路军部队,有日本军刀为证。他指着军刀介绍说,这是日军连队长投降后交给铁道游击队的指挥刀,刀上还残存着中国人的血迹。

一支由当地人民组建的抗日队伍,顽强地坚守着家园;一位本地的民众凭着对家乡的热爱,传承着革命精神。我们在听到潘馆长慷慨激昂的讲解后、在弄清楚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事迹之后,开始对家乡的这支游击队伍,萌生了敬意。

情怀动人

枣庄之行第二站,我们拜访了93岁高龄的抗日老英雄杨清平先生。先生16岁就参加了抗日战争,之后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战斗;因为养伤没能参加抗美援朝,为此,他至今还觉得遗憾。精神矍铄的杨先生在提到日本鬼子的恶行时,气得用手指着地图,恨不能把日本从地图上抠下来。他表示如果国家现在需要,他立刻就能上战场,说着就利索地站了起来。老先生满腔的革命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坐在杨先生身旁,听他讲着过去的故事,一幅幅血雨腥风的战斗场景放映在眼前。看到先生因夺刺刀致使手上留有狰狞的疤痕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以前听到“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的讲法时,我们多是不以为然、不为所动的。此时此刻,我认识到我们错得多么离谱,我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敬畏心,麻木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还要继续这样下去吗?!

杨先生就是我们这些后辈少年的精神财富,他用属于那一代人的革命记忆,唤醒了年青一辈的爱国热情。他提醒着“不识愁滋味”的我们,牢记时代使命、居安思危,方能守得住美好生活。

抗战史诗

枣庄之行的第三站是台儿庄抗日纪念馆、纪念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是枣庄地区建成最早的纪念馆。馆中播放的黑白电影《血战台儿庄》,把英雄的光芒长久地投映在我心上。枣庄是山东的南大门,是日军南下徐州,连接南北战场的最后一道阻碍,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日军必争之地。中国军队求也十分清楚这个形势,先后进行了池淮阻击战、临沂大战。最惨烈的当属滕县战斗,为拒敌南下,守城的第122师仅剩下寥寥数人,师长王铭章督战滕县、壮烈牺牲,滕县县长也以身殉城。但是,他们以生命为台儿庄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李宗仁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成就也。” 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无疑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抗战史诗。

我们的足迹最后停在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这是几个纪念馆、园中建成最晚的,开馆才有一年多;但是,它以其真实的山区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它就像一个有着十几户住家的小山村,13个展厅分布在13户住家的草屋里,园中随处可见石墙堆砌的草屋、用些力气就能推动的石碾、弄不清如何使用的石磨、盛满水的饮马槽,院中还有黏土泥成的灶台,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八路军115师进驻抱犊崮山区后的艰苦生活。

枣庄之行很快就结束了,准确地说,我们接受了三天的爱国主义教育。聆听老英雄的革命故事,寻找千疮百孔的战争遗存,在纪念馆、园中追寻革命岁月,这些都激发起我们对英雄抗战史的认同感。这段史诗,不仅需要枣庄人民铭记;也应该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