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江南古镇洋湖散文随笔

江南古镇洋湖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4W 次

说到洋湖镇,就不得不提及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方位。发源于仙寓山的秋浦后河,与源于大南坑高山大峡谷的乌沙河,呈“丁”字形交汇于洋湖镇附近的南河,又与起源于石台丁香的东河,呈“丁”字形交汇于龙船碑。“三河合一”的洋湖河沿着黄湓河,经升金湖,最终注入了长江。六十年代兴修的“231”与“325”省道也以“丁”字形定位于它的腹心地带。于是,这里一直流传着“丁上又加丁,遍地出黄金,三丁连一丁,何愁业不定”的谚语。

江南古镇洋湖散文随笔

洋湖镇既是皖南山区小集镇建设的经典之作,也可以说是江南水乡自然美景的点睛之笔。刀耕火种年代,这里大树参天,绿荫遍野,水网纵横,鱼虾满河。山川的秀美往往也是一把双刃剑,古代每逢梅雨季节,这里山洪暴发,河水上涨,狭窄的“牛头高”以上的.河套,便白浪滔天,一片汪洋。这貌似海洋,形同湖泊的景观,有人说这就是“洋湖”得名的真正缘由。

其实,洋湖的传说很多。很久以前的一次洪灾中,一条修炼多年的鲶鱼,出海入江,顺河而上,一路搭救溺水百姓不计其数。鲶鱼积德行善之举感动了观世音菩萨,便命它在洋湖镇横山前的回水湾里颐养静修。它吐尽铅华,积金成坡,立地成了仙。此后,这里每逢洪水,总是水涨坡高,遂成永不受淹的“洋湖坡”。

易涨易退山溪水,潮涨自有潮落时。一旦水位回落,这里滩涂一望无边,禽兽出没。唐代诗人杜甫的《渼陂行》中“波涛万顷堆琉璃”的佳句,正是沿河两岸的真实写照。当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这里的百姓开始圈圩造田,于是这里渐渐出现了泥黄畈、徐家畈、李家洲、三山畈、养马畈、八音畈、杨畈等可供耕种的广阔良田。

可能是因为战火吧,黄河流域的人群逐步向长江中下游迁徙,洋湖坡的人烟也日趋稠密起来。优越的地理位置,将人们的思维方式由谋生求温饱转向经商发大财。洋湖河是抵达安庆的黄金水道,也是通往徽州、祁门、浮梁、彭泽等地古徽道上的中心驿站。越来越多的木船竹筏的停靠,自然在这里形成了农贸集散地。宋朝元年,洋湖坡的商贾骚客在坡西的古渡口树起一块路碑。从此,这里又有了第三个名称———洋湖碑。

有人流就会有集市的诞生,洋湖老街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它南北走向,东西两侧为合面店铺,有宽敞平坦的路道,多以条状青石铺就。主街地势高朗整洁,错落有致的牌楼一律粉墙黛瓦,清一色的马头墙和响板门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鱼市、老酒坊、酱油坊、染坊、药店、金店、布皮店、杂货店、屠宰店、当铺、钱庄、茶社、赌场、戏楼、饭店、旅店以及青阳、徽州、六合等帮会会馆,一间连着一间,商业活动蒸蒸日上。

如果说热闹的洋湖老街是一张脸的话,那周边的美景就自然是她飘逸的长发了。“烟横古渡淼天沦,石壁岚浮满目春。二水渔歌舟影远,三山樵唱树为邻。新塘映月添佳色,李井流泉泛绿茵。杨庙钟声明慧眼,老亭仙鹤佑乡民”的八景,酷似众星拱月,将老街揽进自己的怀中,让来者流连忘返,使去者回味悠长。洋湖碑辖区不断扩大,隶属货栈也逐步增多,1934年,她有了正式名称———洋湖镇。

洋湖镇的劫难,不会因她的发展就迂回绕道。估计在1938年前后,繁华的洋湖老街被日寇的“三光”政策全部毁没。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约300米长、5米宽的老街均为后来重建。改革开放以后,党的福民方针给洋湖镇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老街的另一边,新街异军突起,洋湖镇真的“洋”起来了,一个现代化的小集镇如同“聚宝盆”一样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