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记忆里的毛窝子散文随笔

记忆里的毛窝子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8K 次

在秋天远去,冬日来临的时候,芦苇枝头的芦苇花显得萧瑟而憔悴,就像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沉默的目光里悄然站立。

记忆里的毛窝子散文随笔

微风吹过,芦苇叶发出哗哗的声响,枝头上有细碎的芦花随风飘荡。现在已经难寻儿时芦花遍地的景象了,偶尔在河沟荒野,才能一睹芦花的风采。用不了多久,它们将成为农家灶膛里燃烧的火焰。

做建房材料时,那些芦花照例是要被切下来的,从芦花的头部往下,连着细细的芦苇秆,在那个久远的年月是村民们御寒的宝贝啊,这就是被称为“毛窝子”的原料。

“毛窝子”的外形类似草鞋,比草鞋要大,作用和棉鞋相同。脚穿进去可到脚踝。主要原料就是芦花头部的细秆。“毛窝子”的做法极为繁复,先要把苇秆用榔头敲松软,然后去掉多余的芦花,就可以编鞋了,编织以前,要先洒水,芦苇秆远比稻草要硬,也有韧劲,编织过程中被苇秆划破是很正常的事情。编“毛窝子”的技术在收口上,生手往往在收口上一筹莫展,露出的茬子很多,穿的时候会划伤脚,这个时候,就要用一层厚布缝上一圈,然后,在“毛窝子”里面填上编织前余下的芦花,一双保暖的“毛窝子”便大功告成了。父亲是编制“毛窝子”的好手,编制成的“毛窝子”外表看起来毛茸茸的,里面很光滑,绝不会有细刺什么的扎人,一般还会在鞋底钉上一块胶皮以耐磨。

小时候家里穷,外出上学的时候一般都是穿棉鞋,回到家里,就脱下湿漉漉的.棉鞋在灶膛旁边烘烤,换上温暖的“毛窝子”。“毛窝子”也有缺点,就是因为太大,行走颇为不便,母亲就会在鞋后跟的地方缝上一根绳子,系在脚上,好动的我们就踢踏踢踏地到外面玩去了。

往事久矣,父亲也已仙逝多年。现在的乡间已很难见到“毛窝子”的踪迹了,那天回老家,遇到家里的长辈,说起这事,长辈咧开没有牙的嘴笑了:现在谁还穿这东西,早就没人会编了,现在即使是手工棉鞋都很少有人做,你看看我脚上的旅游鞋,多好看啊。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