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村中土戏台散文随笔

村中土戏台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1W 次

家乡村子中央有个大土墩,五丈见方,六尺来高。土墩前是一个大广场。听老一辈人说,这土墩有上百年的历史,是过去祭祀神灵的祭坛。

村中土戏台散文随笔

我的家乡尽管近海边,可老天爷一旦发起倔脾气,有时能连续数十天不下一滴雨,地上的盐碱就像初冬早晨的严霜,白茫茫一片。还在我很小的时候,依稀记得,那时每逢干旱,村里便祭神求雨。土墩的正中央供着一尊泥塑的龙王,龙王面前摆着宰杀停当的整猪整羊,四周还排放着香烛纸马。全村的男男女女,黑鸦鸦地在台下跪了一大片。一个身穿黑色长袍的人,在台上求神作法。后来稍大了才知道这人叫方士。方士手舞宝剑,口中念念有词,跳上窜下地表演一番后,宝剑在臂膀处一划,顿时鲜血淋漓。方士便把血挨个抹在小孩的脑门上。据说那是神血,可避邪气。我的脑门上就抹过这样的神血。八个壮汉立即抬起龙王,另有壮汉抬着猪羊,绕着村子跑圈儿,方士举着宝剑紧随其后,全村的人便呼呼拉拉排着长队跟着跑,口中祈祷着“龙王爷,下雨吧——”“龙王爷,开恩哪一”哀声遍野,凄凄惨惨切切。龙王究竟有没有显灵,我记不得。年长的人说,只要抬过“龙王”,时间或长或短总会下雨的。

土墩最风光的时候,莫过于大演样板戏那段日子。1968年我初中毕业,在村里是个少有的“秀才”。因而在演样板戏时很出了一阵“风头”。我既做演员,又做导演,凭着在电影上看到的和在收音机中听到的,居然把戏导演得很像一回事。那时农村到处“抓革命促生产”。社员们白天集体劳动,晚上开会学习。因而演出都在晚上进行。演出时,我们在土墩的三面围一圈柴箔,前边悬挂两盏汽灯,灯光白炽耀眼。锣鼓声一响,村里的老老少少们便从四面八方涌来。还有外村的人也赶到看热闹,土墩下竟聚集上千人。有时一个剧目连演十多个晚上,观众看戏的'热情仍然不减。我为拥有这么多热心观众而感到自豪。那年月,人们把这土墩叫做戏台。

人生就像变幻莫测的万花筒。自打土戏台上显露身手之后,我便开始创作剧本,并自编自演,在公社、县里还小有了名气。直到后来离开家乡,到县城安家落户,正儿八经地走上了文艺创作的路。大概正因为如此,我时常怀念乡村的岁月,怀念庄子上的土戏台。不过,演样板戏昙花一现之后,那土墩仍旧成了土墩。土墩前广场被人们种上了庄稼。

不久前。我回家乡探亲,与儿时的朋友一起去看土戏台。来到村子中央,只见戏台被整理得方方正正,四边坡堰被水泥浇筑得平平展展,那模样很像县城剧场里的大舞台。戏台的四角有四根圆型水泥柱,柱子顶端装有滑轮。台前的广场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朋友告诉我,去年冬天,省里的心连心艺术团到我们村,就在这土戏台上演出。水泥柱上的滑轮是吊布景和幕布用的。“那天,十里八庄的人都来看戏,恐怕有上万人。好多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歌星、舞星都来了。演出精彩极了!”朋友向我描绘着那天的演出盛况,“艺术团临走时还给我们村留下了好多乐器,说是留着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后来,村里成立了业余文艺演出队,每逢节日都在这土戏台上演出。你看,广场中间还有一根旗杆,每逢重大节日,村民们都集中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呢!”

顺着朋友的手指看去,银色的钢管旗杆高高耸立,直插云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微风中舒卷、飘扬……

哦,村中土戏台,演出了多少人间悲喜剧呵!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