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人生 > 无声合唱团:聋哑儿童唱出天籁之音

无声合唱团:聋哑儿童唱出天籁之音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8W 次
无声合唱团:聋哑儿童唱出天籁之音

“啊——啊、啊……”2018年8月4日,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一群身着白衣的孩子发出长长短短、起起伏伏的声音。这是由无声合唱团表演的原创音乐作品《无声三部曲》。
  
  台下的观众先是茫然,然后感动,有人悄然落泪。15分钟的演出结束后,台下掌声雷动,向台上竖起大拇指,用孩子们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称赞。
  
  无声合唱团是艺术家李博和音乐人张咏于2013年11月创建的,成员是来自广西凌云县和福建厦门市的14位聋哑人。李博和张咏用5年的时间训练聋哑儿童发声,并教会了他们合唱。北京音乐厅是他们表演的第三站。
  
  音乐家刘索拉看到无声合唱团的演出后,形容这真是“天籁之音,是外星人或者海底的鲸鱼发出的声音,就不是我们人类能想到用这样的声音(唱歌)”。“无声合唱团向我们证明了,(即使)我们人类本身听不见,也可以发出非常单纯、好听的声音。”
  
  被一声“啊”击中了
  
  《无声三部曲》以古老的“南音”为基础,并融合了广西民歌、中国传统乐器及西方流行音乐元素。演出时,李博站在前排指挥,而张咏则弹奏他俩自创的新型乐器“chén”——古琴与贝斯的融合。
  
  他们俩是多年的好友。张咏曾是摇滚乐队“子曰乐队”的成员,李博原本是个画家,后来想用更多的艺术手段来进行表达。两人都想“搞点不一样的”。2013年,在做一首实验性音乐时,他们突发奇想,“把聋哑人的声音放在歌曲里应该挺有意思的”。
  
  张咏认为聋哑人是本能发声,“突然‘啊一嗓子,特别像森林中动物的一声嚎叫”,原始、真实、震撼。相反,健全人,甚至歌手,声音都是被文明驯化过的。修饰过了,就丧失了某种“自然”的质感。
  
  他们决定去采集一些聋哑人的声音样本。在红烛基金会的引荐下,他们找到了广西百色凌云县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从北京出发,坐飞机到广西,然后转了5个多小时的汽车,再加步行,才到达这所位于国家重点扶贫县里的山区学校。一开始,他们以为只是收集些孩子们的声音,“应该不太难”,但事实并非如此。
  
  “你会发‘啊’吗?”孩子把小拇指放在脑袋边划了一下,用手语说“不行,我不行”。
  
  刚到学校时,他们还特意问老师“孩子们会发‘啊’吗?”老师说“会”,但在这两个陌生人面前,孩子们根本不愿意发声。“当你有一个被别人认为的缺点,已经很多年了,突然有个人说,这是个优点时,你肯定不相信,你会觉得他这是忽悠我。”李博尝试理解孩子们心中的疑虑。
  
  他们俩想了很多招来启发孩子们,希望他们放松下来,别紧张。“你们心里有没有想唱的歌啊?想发什么声啊?”但一提出让孩子们发声,他们就会连忙用手语说“我不行”。
  
  “他们不知道(声音)从哪儿出。”张咏说。健全人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聋哑人那里特别难。让他们发声,他们会特别迷茫。舌头是乱的,摆不正位置,有时候还会堵在嗓子眼里,“他没用过,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发声器官”。
  
  折腾了两周,也没什么进展,两个人都有点泄气了。“别再互相折磨了,走吧。”李博到学校和校长辞行。
  
  但没想到,这时候一个女孩跑了过来。一声很长很稳的“啊”从她嗓子里发出。这个女孩叫杨薇薇,当时只有4岁。“她就这样向你扑过来,啊……”李博伸出两只胳膊、张开嘴,模仿杨薇薇当时的动作。
  
  这声“啊”击倒了他。“你感觉你就有责任了,她肯发声说明我们之前所做的事已经在孩子心中产生影响了。”李博说,“你想想,当你相信一个人之后,他就走了,再也没出现过,那你的心灵肯定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和创伤,那我们还不如不来,对吧?”
  
  于是,他们决定不走了,留下来组建一个合唱团。张咏解释说,对于只能发出简单音节的聋哑人来说,合唱团是最合适的选择,但具体该怎么做下去,他们心里也没谱。
  
  4年,一分钟
  
  最难的是如何进行沟通。“因为他们没发过声,对发声没有概念。舌头要摆正位置,怎么摆?你要一点点讲。摆到位置后,你要告诉他,舌头要挺住,要挺直,要用力。让他们理解这些微小的东西特别困难,要想尽办法,用各种比喻。”张咏说。
  
  以“啊”为例,“你要告诉他,发‘啊’的时候,要像含住一个东西一样”,他们会拿一个小球让孩子们含着,找一下感觉。“舌头得缩,舌头要圆润,上颚要打开,才能发出‘啊’的声音。”张咏和李博一遍遍地重复。但“上颚”、“口腔”是什么?“圆润”又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又糊涂了。前两次去的时候,张咏和李博教学时,要借助特殊学校老师的手语翻译,但当解释这些抽象语汇时,老师也有点无能为力了。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