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社会 > 中国大学为何会培养出利己主义

中国大学为何会培养出利己主义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7W 次

近日,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语惊四座:“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大学精神的丧失”。
  
  中国大学精神的源头,是以传统文化中的“士志于道”、“明道济世”为根本的。“道”的概念指两个方面,一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二是“人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准则。也就是说,一个做学问的人,其基本准则就是追求真理,依据事实来说话。然而,在我们一些大学里,无论学者还是学生,很多人都是追求利益,谁给我利益我就做,不能给我利益就什么都不做,甚至为了利益而违背一些基本的准则。只要给钱了,对评职称有利,能够拿到学位,就什么都不顾了,这种现象已经渗透到大学的方方面面。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管理体制的问题。
  
  中国大学缺乏应有的独立自主,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都是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活动,工程、项目、课题的经费都来自于政府。在这样一个机制下,如果某个学生对一个科学现象感兴趣,他想钻研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拿不到经费无法立项,而这个立项是有权力的人才说了算,那么很有可能改变他的想法。于是导致一些人只要拿到经费,做什么都无所谓。
  
  现在的大学,只要跟政府打交道,就可以获得资源而不用愁经费,也就丧失了了解社会需要的动力。结果学生的培养过程跟社会是脱节的,导致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我看到很多人的简历,列举了一大串课题,几十项,甚至上百项,但是却没有出一个经得起时间和社会检验的产品,也没有几个课题能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我认为,北大优秀教师孟二冬的“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精神,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思考方向。然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管理制度不利于普通教师践行这种精神。
  
  只要制度建立起来,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近日,教育部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若干意见,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意见》虽然有这一条,但显然没有重视,把它和其他并不重要的29条并列,还放在了后面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其次,哪些该由政府来做,哪些该由学校来做,哪些该由教师和学生来做,这些职责没有明确,也就是没法落实,局面也难改变。另外,我们还是用行政方式管理大学,没有走上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路。
  
  日本曾想通过政府的扶持,使自己国家的大学走在世界的前列,但结果并不理想。于是,在2004年,日本对其大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行法人化治理,政府与学校划清关系,强制独立,才使那些大学闯向了世界。
  
  我认为,中国的大学也应该走这条路。

中国大学为何会培养出利己主义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