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文苑 > 当嵇康成为一个父亲

当嵇康成为一个父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W 次

公元262年,嵇康被押上刑场,一曲空前绝后的《广陵散》后,曲终,人亡。一代名士,终归尘土
  
  嵇康临刑前在狱中写了一篇《家诫》,给他十岁的儿子嵇绍。洋洋千言,其语谆谆,但其主旨却是教育儿子以后不要像自己一样,不要做一个英雄,不要做一个名士,要听领导的话,要和领导保持一致。甚至连领导送人时,不要走在领导后面,以免被人猜忌是你在其中煽风点火这样的细节都一一列出,言语之中,不见桀骜不驯,不见放荡不羁,只有明哲保身的谨小慎微和看似琐屑的苦口婆心。
  
  这实在颠覆了我们对嵇康一直以来的印象,印象中的嵇康是放荡不羁的名士,是离经叛道的英雄,他怎么可能说出这样谨小慎微的话来,他怎么可以如此怯懦卑微。
  
  但这明明白白是嵇康,不是另外一个嵇康,而是一个作为父亲的嵇康。当一个人做了父亲之后,他不再是一个是视生死如草芥的汉子,也不再是一个可以洒脱地说出“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的英雄。他变得庸常而世故,甚至卑微,因为他知道人世艰辛,世道险恶,他可以不在乎世人的诋詈,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不在乎这世间的一切,却不能不在乎一双儿女的未来,这就是父亲。
  
  嵇康临死前,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哥哥嵇喜,也没有托付给他一向敬重的阮籍,而是托付给了山涛,那个他曾经与之绝交的山涛,并且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
  
  不是他信不过自己的哥哥,也不是他信不过阮籍的品行,而是作为过来人的他,明白这世间的险恶。自己被害,家族也不一定能够幸免。阮籍和他是一路人,同样不被世俗所容,同样前途未卜。而山涛虽然与自己道不同,志趣也迥异,但他相信山涛对于朋友的忠贞,更明白只有在山涛的庇佑下,儿子才能在险恶的人间,做一个平凡的人,安安稳稳地活下去。
  
  事实证明,嵇康的选择是正确的。山涛对待嵇绍视如己出,一直抚养到他长大成人。18年后,嵇绍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走上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这也许是嵇康愿意看到的最好的结果。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这个一生都在用笔战斗的斗士,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作为一生都在路上的勇士,他不希望子承父业,也许是因为他太了解一个战士在这世间所要经受的折磨和苦痛吧。
  
  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写道:“我不愿他们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孩子们,你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曾经历过的生活,而作为父亲的我们只能站在原地,看着你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为你们唱一首骊歌。

当嵇康成为一个父亲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