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文苑 > 文学选秀是一种文学浮躁

文学选秀是一种文学浮躁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64K 次

日前,由郭敬明等模仿超女选秀节目打造的首届文学新人选拔赛,经过繁冗的赛制终于决出了总冠军。在决赛中采用的是命题作文的方式,以“起源”为题目,要求选手在3个小时内写出一篇文章,然后以人气票数和评委得分结合的方式决出胜负。
  
  这个“文学之新”总决赛整场比赛像极了超女选秀,除了残酷的PK,就连煽情的桥段也学得惟妙惟肖,几位选手在台上都忍不住落下眼泪,特别是当一位文学选手被淘汰的时候,选手的母亲出现在现场。虽然这位母亲表现出温暖的关怀,但是选手的一番话则引起了现场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其实我不需要你那么多可怕的帮助,只是希望你能给我自由”。面对粉丝团声嘶力竭的尖叫、炫目的红地毯、奢华的晚礼服、残酷的PK、煽情的桥段……一位采访记者感慨地说,到了这样的现场以为走错了地方,文学比赛的现场俨然成了一种时尚派对。
  
  对于这场历时一年多的“文学选秀”,王蒙、刘震云、周国平、王海鸲等专业作家组成的评委褒贬不一。王海鸰直言不讳地说,这样的活动形式对文学创作本身毫无益处,“恐怕对出版是有好处的。对于创作也许不会有副作用,但积极的作用我看不到”,并指出“很多文学选手的作品受影视的影响太大了,都在‘编’。很难静下心来想想自我的感受,虽然很完整,但很不生活,三角恋啊什么的,有头有尾的。我觉得应该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真实,哪怕不成熟也很可贵”。
  
  去年,这个首届文学新人选拔赛启动之初,便受到了一些文化批评者和读者的批评、质疑,从这次“文学之新”的结果来看。它表现的正是为人们所诟病的文学浮躁的一些现象,让文学带上了浓厚的商业性、娱乐性、时尚性、消费性色彩。而这些特点,实际上已经与文学写作的本质和规律,文学的审美特征和精神特征,背离得越来越远。郭敬明要制造“偶像”作家,说“我们的选拔还是要求选手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著名作家王蒙面对决赛颁奖仪式时狂热的少男少女,选手穿礼服“走红毯”。无比感慨:“咱们这儿多热闹啊,全世界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的文学能热闹成这个样子。在不少场合,有人给我递条子,问文学会不会慢慢消灭?我说,就算全世界有120个国家的文学消灭了,中国的文学也消灭不了,因为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文学。”这些简单的文学现象判断,已经脱离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终极价值,忽视了文学的核心思想、内在的超越性,只看重文学的热闹的、时尚的、外在的形式,把文学的浮躁、喧嚣、光鲜、奢华当威了文学的一种因素。国外汉学家顾彬最近说,中国作家背叛文学,不够资格归入世界文学。像有的文化评论所说。这个很多人在关注的近似“游戏”的文坛赛事,“娱乐味”颇重的“文学选秀”,是不是一种对真正的、真实的文学的背叛呢?
  
  前不久,人们在纪念、追怀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时,都谈到了他们在学术、文化方面所透露出来的精神和心灵的品质、境界和高度:甘于淡泊,长于寂寞,不计名利,做事低调,心灵安静,生命淡定,坚守信念……这是一个文化人的内在灵魂和精神,也应该是支撑文学作家、写手灵魂的内在超越的因素,是文学所追求的一种核心价值。
  
  的确,在今天这个变形的更广阔的世界中,世界似乎已经失去了创造宁静的本领,文学越来越难以找到它宁静的圣地……因此,一个作家、一个写手,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浮躁时代,名与利的欲望很容易被极大地膨胀起来,为外界虚名浮利所诱惑,或在浮躁的文学风中迷失了自我: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坚守身心的安静、精神的安静,维持自己内心的秩序与和谐,的确是很不容易。而这对那些身陷浮躁环境的文学作家、写手则更近乎是一个奢侈的要求,甚至是一种考验。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说得好,浮躁的文学、浮躁的文学队伍,难以产生出文学大师,这不是文学的出路。对这样的忠告,我们的文学作家、写手是否有清醒的认识呢?
  
  一位批评家说,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的本性是不容扰乱的。我们的文学不也是应该具备这样的精神品性吗?而今天,我们浮躁的文学、文学的浮躁,恰恰失去了文学的这个“灵魂”!

文学选秀是一种文学浮躁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