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热读 > 太史公造星

太史公造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8W 次

司马迁力捧有致命缺点的李广,可能是出于一种倔强的自我肯定。
  
  作为“无韵离骚”的代表章节,《史记·李将军列传》历来被奉为神作,司马迁行文无一句议论,却处处洋溢着对李广的极度钦佩崇敬之情。作为一个立场客观的著史者,司马迁为何要“人造”李广这颗军事明星?
  
  要揭开这一谜底,必须要弄清楚,真实的李广究竟是怎样的。
  
  李广其人,首要的特点便是“自负其能”。曾经一箭入石的神射手自然拥有自信的资本,可是刚愎自用也往往滋生于过度自信之中。故而,力挺李广的公孙昆邪在哭着说完经典赞语“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后,又添上一句“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来恳求汉景帝不要再让李广与匈奴短兵相接,以免人才流失。
  
  众所周知,心胸狭隘之人必定难成大器,而李广恰恰是典型的小肚鸡肠。野居蓝田时的一天傍晚,李广技痒难耐,便操起弓箭带着一个随从,准备到旷野间射猎畅饮待明。无巧不成书,心情愉快的李广偏偏遇到了一个同样贪杯好饮的小官霸陵尉。一个芝麻大的小亭尉居然借着酒力,把李广二人扣押在了亭下,任李广怎样表明身份兼威胁恐吓都不予理会。谁知这个无伤大雅的小插曲竟成了李广心头抹消不掉的阴影,那个小亭尉更被李广视为死敌。后来,匈奴屡屡犯边,汉廷再次起用李广,命他即刻奔赴前线,李广唯一的请求居然是要霸陵尉同行。刚到军中,李广就找了个借口,让小亭尉身首异处。
  
  除了先天不足的性情残障和后天失调的政治无能,李广悲剧人生的最终成形,还跟他的两大致命污点有万缕千丝的瓜葛。
  
  第一是被俘。身为骁骑将军的李广,在没有接到任何上级命令的情况下,率己部倾巢出雁门关,孤军深入,想要出奇制胜,不料却落入匈奴的埋伏圈。将士们奋力厮杀,怎奈寡不敌众。作为主将,李广原本难逃一死,还好飞将军的响亮名号救了他—匈奴单于亲命部下,“得李广必生致之”。在押解途中,李广凭借年富力强本领超群,巧施金蝉脱壳之计,单骑逃回汉界。但因在朝中毫无根基,身为败军之将的他被判死刑,最终倾家荡产才赎得一个庶民之身。
  
  如若战场败绩还能用“兵家常事”来推卸,那么他的第二大污点便实实在在是一块硬伤。李广担任陇西太守期间,羌族反叛朝廷,意图自立门户。李广不动一刀一剑,仅命一游说之士前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羌人也觉得终究无法与大汉抗衡,便找到了一个台阶,同意归降。这件事如果就此打住,那无疑是一桩美谈,可李广也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竟将整个羌族部队诱至陇西,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这两大污点如影随形伴随李广至死,那些处处挑刺的刀笔之吏也每每拿此说事,拼命诋毁完全符合封侯资格的飞将军。
  
  而司马迁之所以力捧有这么多缺点的李广,不外乎与二人的相似经历有关。
  
  二人的成长道路都颇不平坦。虽然二人的先祖都有些来头,但至汉武朝时他们的家族已是空有其名。李广身为良家子弟,却实实在在是从军队底层拼杀出来的,个中艰辛不言自明。无独有偶,学富五车的司马迁也有着“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的孤独奋斗史。
  
  二人都敢作敢为,颇有游侠风范。李广快意恩仇,从不藏心,一生如此。司马迁也是有言直谏,无惧无畏。李广之孙李陵面临灭顶之灾时,朝中一片附和之声,只有司马迁这个小小的郎中为其鸣不平。
  
  最重要的一点,二人同样不懂得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自我保护。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的越位上奏,显然属于一种充满正义感但十分鲁莽的政治冲动。无论李陵投降匈奴出于什么原因,他的行为着实刺破了汉武帝的心理底线。汉武帝夷其三族显然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司马迁抱着一腔热血强出头,结果害人害己,实在是欠考虑。总而言之,李广的政治低能和司马迁的政治冲动注定了他们只能是政治游戏中的玩偶,而无法成为玩家。
  
  因为二人心中同样曾有着远大的人生抱负,所以司马迁“英雄惜英雄”的情怀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人生共鸣也就慢慢幻化成为一种思想上的甚至是灵魂上的共鸣。
  
  司马迁力捧李广,是一种对汉武帝是非不明以及汉廷政治昏暗的血泪控诉。换言之,《史记·李将军列传》附带着浓厚的自传色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过誉之赞事实上只是一种倔强的自我肯定。

太史公造星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