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视野 > 路上的车辙

路上的车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79K 次

是在赶往石壕村的路上。石壕村因杜甫的《石壕吏》而知名。杜甫的“三吏”、“三别”,浮雕般镌刻在人们心上。那一声深长的叹息,穿过千年岁月,铺就了一代代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底色。尽管明知今日之石壕村,只是陕县境内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村落,可一众人等仍然执意前往,情态中有回归故乡般的急切。
  
  秋后的山野,看上去有些萧瑟。蒿草泛着烟青色,收获过的玉米秆立在地里,枯槁成一片灰黑。如果不是当地文化局那位小伙子的带领,我们无论如何走不到这里。
  
  这里是车辙村。前面已不能行车,路面起伏不平,坑坑洼洼。
  
  路旁,一片芦苇在风中招展。芦花毛茸茸的穗子银白柔软,在阳光和秋风中,茎叶亭亭。这水生的植物长在干旱的山坡上,安静和美好得令人倾心。
  
  众人欢呼雀跃,扑进芦苇丛中。文化局的小伙子却指点着坑洼的路面,说这是古代的官道,从西安到洛阳的必经之途。“安史之乱”后,杜甫从洛阳经潼关回华州任职,曾经投宿石壕村。就在这段兵荒马乱的路途上,他写下了“三吏”、“三别”。
  
  那些起伏不平的坑坑洼洼,原来是古代车辙的深重印迹,难怪这里的村庄叫车辙村。俯身看去,赭红色的岩石基底上,车辙还保持着车轮的弧形,沟壕深处约尺许。用手触摸,岩石路基涩刺刺的粗硬。抬眼望去,这条古代的官道,行经的车马应该能够并行。当年有多少辎重从这里年复一年地走过,才能把山岩铺就的道路碾压成这般模样?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笔下的历史场景呼啸而来,清晰逼人——辚辚前行的兵车旁,是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那是“牵衣顿足拦道哭”的“爷娘妻子”;那是“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的新娘;那是石壕村的老妇人,她的三个儿子都被征战,“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她只得顶替儿媳“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在铁马萧萧的兵车中步履蹒跚……
  
  这条位于崤山怀抱、通达豫西与渭河平原的咽喉要道,从秦代置县到如今,目睹了无数金戈铁马的战车驰驶而过,也见证了无数世事变迁、人间悲情。
  
  历史是坚硬的,开放在历史路途上的花草是柔软的。当历史的车轮辚辚前行时,不知有多少无辜的花草被碾压成齑粉。山川无语,岩石无语,岩石山川间只留下了杜甫永恒的诗篇,留下了一年年迎风摇曳、安静柔美的芦苇,还有那些车辙深深的印痕。

路上的车辙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