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成长 > 韩信大起大落

韩信大起大落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9W 次

隐忍之道由来已久
  
  细数中国历史,各朝各代不乏英雄豪杰,而这些人中有生于帝王之家,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的,也有一介草民,发奋图强,终成霸业的。但细看这些人的成长史,总有一个相同点,他们在面对千难万苦,甚至百般凌辱时,总是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忍下心中的一口恶气,而将这种经历作为是激励自己的动力。
  
  何谓隐忍?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将事情藏在内心,强力克制忍耐不作表示”,在宋朝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有“隐忍不发,隐忍以行,厚积薄发”之说。用更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忍辱负重”“大丈夫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之类的民间说法。
  
  “隐忍之道”由来已久,老庄们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是一种天然的隐忍,而另一些人的隐忍人工性强些,却更有作用。他们并不是从此默默无闻,不问江湖世事,而是让自己的滚烫的额头冷静下来,以便调整心态,心平气和、踏踏实实地做事,才能求得事业的顺利。
  
  隐忍是一种境界,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到的,这种隐忍的状态,需要功力,也需要修养。姜子牙渭水之滨的默默等待,孙膑魏国狱中的装疯卖傻,勾践十年的卧薪尝胆,司马迁受极邢而终成《史记》,这些人在功成名就之时都不约而同地感谢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是隐忍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发生的事,学会了韬光养晦,集聚力量。
  
  韩信能屈能伸
  
  韩信幼年贫苦,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但是韩信抱负远大,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他习惯佩带宝剑,加上韩信身材高大,属于比较扎眼的人,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韩信是一个破落的贵族,是一个士,而谁都知道一句话,士可杀而不可辱,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他还是不是个士?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呢?历史评论家柏杨先生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不要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这其中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心胆俱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扑通’一声跪下来,这是懦夫;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蹦——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才能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是英雄。”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算是什么?是螃蟹!而韩信就是这样的英雄。
  
  苏东坡有一篇文章《留侯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就是普通人,那些小人物,他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拔刀子或者掏拳头,这个不算勇敢,这叫鲁莽,真正的大智大勇,大勇敢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惶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韩信就是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如果说韩信当时不是忍气吞声,承受胯下之辱,而是奋起反击,甚至一怒之下将其杀死,那么韩信一定会被抓到衙门里去,轻的判个关十来年,重了就判死刑,这样何来日后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何来“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何来“垓下合围,四面楚歌”呢?可以说,韩信之所以成功与他早年备受欺辱是分不开的。那些曾经对他的讥笑、嘲讽、辱骂,其实都充当了他奋发的动力,给予的耻辱,是变相的鞭策。正是那些刻画在心里的伤痕,用疼痛时刻提醒着他,不能松懈,不能气馁,不能放弃,让他憋着一股劲,为目标不懈努力,坚持等待胜利的到来。韩信成就一番伟业回到家乡后,先是拿重金酬谢当年救他的老婆婆,接下来便是去寻找那个叫他钻裤裆的人。所有人都以为韩信必是要去雪“胯下之辱”,怎料到,他竟然用比给老婆婆更多的银两,感谢当年侮辱他的人。因为韩信认为,虽然老婆婆救了他的命,可那个叫他钻裤裆的人却成就他一番事业。
  
  隐忍不足死于非命
  
  如果说韩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忍辱负重,那么他之所以不得善终,就是因为他放弃了隐忍之道。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豨。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豨联络,遭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豨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韩信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
  
  暂且不说刘邦是否度量狭小,吕后是否有心篡位,就韩信个人而言,他的死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韩信帮刘邦夺得天下固然不假,这样一个功臣要些封赏也无可厚非,只是韩信不懂得在主子面前收敛自己,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索取自己应得的那份酬劳,司马光评价韩信“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韩信以商人的心理乘机为自己谋利,以君子的心理要求刘邦报恩,在当时的那种要求以主子唯马首是瞻的社会环境未免太难。在刘邦称帝之后,韩信更是狂妄自大自持功高,庇护刘邦憎恶的项羽部将,不听差遣,羞与绎侯周勃将军灌婴同等地位,笑自己后半身与樊哙为伍,当众点兵让刘邦颜面尽失,不难想象种种迹象已经让刘邦生厌。难怪刘邦对他削兵权,减爵位,最终将这位如锋芒在背的危险分子引到洛阳成功杀掉。
  
  既然韩信深知“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为什么就不能忍住对名利的渴望呢!更何况刘邦夺得天下时,他的声望已经很高了,怎么就不能归隐田园,安度晚年呢!他早年的隐忍之道恐怕随着他仕途上的节节胜利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最大的讽刺在于,一个靠着忍辱负重成就伟业的人最后却死于自己的狂妄自大!
  
  隐忍之道其实就是自我控制,在充分认清自己的实力之后,做到收放自如。隐忍并不等于害怕,它只是战略上的忍让,但心里要十分清楚自己忍的是什么,等待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隐忍也不等于一味的忍让,何时该忍,忍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每个人的修为和境界了。

韩信大起大落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