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成长 > 警惕"无意"中的精神虐待

警惕"无意"中的精神虐待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8W 次

“和朋友一家见面,怎么穿这玩意呢?别穿这衣服,不好看!赶紧换了!”这是临出门时一位女儿对母亲的指责,口气盛气凌人,毫不容情,似乎在呵斥落伍的士兵……母亲心里一沉,满脸惊恐,不得不换一身衣服。尽管心里不悦,却不好说什么。就这么一个女儿——独生子女,怎么办?稍加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有些做儿女的对老人说话往往很不客气。而做父母的一直在隐忍压抑,伤心而无奈……
  
  值得天下人警醒的斥责。
  
  值得天下人警醒的是,如今,这种无礼的言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被调查者对父母说过类似的话语。这些无礼的话语都有哪些呢?有人列举出了一些:
  
  1。好了,别说了,我知道了,别啰唆了好不好?
  
  2。还有事吗?要是没事,挂了——我这忙着呢。
  
  3。你们那是什么年代,那一套早就过时了,谁还说那些事呀!
  
  4。哎呀,你别问了,说了你也不懂,工作上的事你不明白!
  
  5。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还这么弄啊,弄又弄不好。
  
  6。叫你别收拾我的房间,你看,我的东西找都找不到了!告诉你别动我的东西,又给我弄乱了!
  
  7。我喜欢吃什么我自己夹,别给我夹了!
  
  8。说了别吃剩菜了,怎么老不听?
  
  9。让你扔了这些破烂玩意儿,怎么就不扔啊!留着能发财呀?
  
  10。别说了,我自己做事自己心里有数,总这么说,烦不烦哪!
  
  11。别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多少年了,都说了几百遍了!
  
  看看这些顺口而来的话语,多么刺痛人心!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应该是最亲近的人,也是最能随意交流的人。然而,有的子女也许是在无意中把这种随意交流变了味,变成了一种随意指责,动辄对老人抱怨、不满、不耐烦,或许是不经意间说出的话语,却深深地刺伤了老人的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心理专家指出,最亲近的人的斥责、抱怨,往往最伤人心。有的子女也许是无意的,但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父母被迫地默默承受的是一种精神虐待!尤其是父母不便于争辩,默不作声,闷在心里,更是伤心、伤肝、伤肺!直接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
  
  传统道德的遗失。
  
  那么,我们的子女怎么啦?为什么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这样无情无礼?问题出在哪里?
  
  有专家指出,从大环境来看,与近些年来的道德下滑有直接关系。“文革”摧毁了传统的道德底线,骨肉相残,儿子造老子的反;妻子揭发丈夫……而近些年,不少人“向钱看”的时候多了,很多优良传统和作风被丢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遗失了不少,越过道德底线的事层出不穷。有的贪官能几十亿地贪污、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有的小贩子居然能用福尔马林泡鱼、泡肉防腐,有人居然把纸箱子泡烂了做馅包包子……这些负面的典型一再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从家庭角度来看,不少子女赶上了好时候,工作不久,薪资收入就超过了奋斗几十年的父母,经济上有一种优越感,感到父母有些“老土”“过时”,无形中骄傲了起来,似乎说两句傲慢的话也不算什么。
  
  当然,绝大多数子女也许真的是无意的,他们还时时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也不是全然忘记了对父母应有的尊敬,只是在家里大咧咧地顺口说惯了,以为怎样说都无所谓。
  
  这里,提醒一下做子女的,不要忘本,父母含辛茹苦生养子女很不容易,不要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家里老人应具备应有的孝敬。这里要强调的是,“孝”和“敬”是连在一起的,既然做到了孝顺,就需要同时具备应有的尊敬。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顺。
  
  孝悌是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孝悌曾经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孔夫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夫子是说:“现在所谓的孝,是说能够用饮食供养父母。但犬马之类的牲畜,也都能够饲养。如果对父母不心存敬意,那么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夫子的弟子曾子是当时出名的孝子。他每天晚上都为父母铺好被褥,晨昏省亲,定时探望,嘘寒问暖,在饮食上更不敢有马虎。他感觉到随着年岁的增长,父母來日无多,应该在双亲健在的时候诚心侍奉,及时尽孝。他很注意让父母精神愉悦,他觉得,父母食山珍、衣绫罗不一定就会感到快乐,如果子女能够常伴左右、虔敬有礼,哪怕每天粗茶淡饭也会甘之如饴。因此,曾子出仕为官,不看重俸禄的多寡,只要求能够在父母身边。齐国聘曾子为卿相,曾子说:“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毅然辞官不就。
  
  孔氏门徒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如今,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一般不存在供养问题;况且,很多父母自有“家底”,并不需要子女供养,对父母有孝敬之心足矣。
  
  恭敬父母不是什么难事。
  
  想想父母这一代人,一路走来真的好不容易。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上山下乡”等那么多的苦难。30岁左右才返城,一切从头开始,又遭遇“下岗、再就业”,在艰难困苦中抚养子女,相当不容易。等到子女结婚生子,父母已老迈年高,本应享受晚年幸福了。但不少老人依然忙碌,从早起买菜开始,一天都闲不下来:接送儿孙、洗衣、做饭、收拾房间、打杂……他们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地照顾儿孙辈。难道做子女的就没有一点儿感激之情,没有一点儿感恩之心?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有的父母身体多病,本来需人照顾,出于无奈还是带病照顾孙辈,每天特别吃力、疲惫,但还苦苦地支撑着……为人子女,了解老人的这些苦衷吗?了解父母起码的精神需求吗?在这种情况下,子女还要“无意”间恶语伤人,轻一点儿说,是不孝的表现;重一点儿说,是对父母极大的精神虐待!
  
  其实,恭敬父母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怀有一颗对老人的恭敬之心,就能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显露出来。还以说话为例,如果跟父母说话时轻声细语,不明白的地方耐心解释,不就是恭敬有礼了吗?出门时跟父母说一声“我走了”或“我去上班了”,回家时跟父母说一声“我回来了”,父母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心里多么舒服。
  
  为人子女,与父母交流时应注意态度和语气,不要先入为主,觉得老人“不行”“过时”“老土”,即使父母的意见不那么恰当,老人的反应“慢半拍”,也应该用尊重和商量的口气说话,老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老小孩儿,最好能把指责变成鼓励。
  
  老年人的某些习惯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可以指出来并奉劝老人逐步纠正,但要注意语气。不要粗声大嗓地叫喊,应该轻言细语,轻松调侃,甚至撒娇。这样,既显得有教养,客观效果也好,远胜于斥责和抱怨。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孝经》说:“爱敬尽于事亲”,亲爱之情与恭敬之心,是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最好心态。  

警惕"无意"中的精神虐待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