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成长视窗 > 童年时的那些事

童年时的那些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5W 次

我三岁时,识字不多,父亲就给我买了小学语文课本。我很快读完了三年级的语文书,从中认识了不少字。后来,父亲又买来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希腊神话》……
  
  我觉得看书是最大的乐趣。父亲的辛垦书店的二楼有一个仓库,堆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我像个耗子一样趴在书堆上翻找我读得懂的书。记得第一次看《红楼梦》就是在那里。每次离开书店,我都是灰头土脸,一身脏。
  
  父亲规定我每天写日记,说有可记的事就记,没有的话就写感想、心得,什么都行,但是必须最少写五百字,多则不限。他想以此锻炼我的写作能力。
  
  妈妈告诉我一个秘密:父亲以前在法国读书时,有个法国女孩特别喜欢他,甚至要和爸爸结婚。但爸爸因为要回国参加革命,一直没有答应她。后来爸爸真的回国了,她还要跟着回来……
  
  我非常好奇:“如果爸爸真的和那个法国女孩结婚,我就得叫她妈妈了?”
  
  妈妈说:“那就没有你了!”
  
  “我哪儿去了?”
  
  “那就是别的孩子了!”
  
  这段谈话使我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太危险了!爸爸要是没有和妈妈结婚,我就不是我了?这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了?我的存在,不是太偶然了吗?
  
  不久,父亲的一个朋友请吃饭。父母带着我去赴宴。酒店的楼上人很多,抽烟的、喝酒的,满屋烟雾腾腾。大人的谈话听起来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我便要求到楼下去玩。
  
  外面下着雨。我站在门口,望着淅淅沥沥的雨点落在门口的水沟里,激起一个个小水泡。水泡映着灯光,看起来五光十色,但马上就破了。我想起前几天,父母当着我的面,谈起过他们的一个朋友死去的事。我问爸爸,“什么是死?”爸爸说:“死就是一个人永远睡着,再也不会醒过来!”他还说:“谁都会死的,这是自然规律,人人平等。”又想起爸爸和那个法国女孩的事……我蹲下看着一个个不断出现又不断消失的水泡……我思考:它们和人的生命一样!既然都是要死的,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既然知道结局就是死,就得埋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什么不害怕?怎么还能快乐起来?……我脑瓜里闪现了无数个问题,并且想出了几句押韵的小“诗”,内容大致是人生就像水泡,转眼就会消失……
  
  我急忙跑到楼上,把我的小“诗”告诉爸爸。爸爸就像不认识我一样,注视了我一会儿说:“太悲观了!怎么有这种想法?”他把这首小“诗”告诉了在座的朋友,那些叔叔伯伯都称赞我是“神童”“天才”……直夸得我不好意思。
  
  从这天起,父亲就抓紧了我的学习,不许我看文艺书,说是要把我培养成一个“专业革命家”!并且爸爸走到哪里,都向朋友宣传我是他的“神童”!
  
  记得在五岁时,我得了一场病,进医院住了两天。出来以后,我把这次经历写了出来,自己取名《一场大病》。父亲看了大为赞赏,马上寄到当时的流行刊物《小朋友》。他们登了出来,还寄来两块大洋的稿费!父亲说:“你是我们家第一个卖稿子的!”特地奖赏我看了一场电影。
  
  一次,父亲把鲁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给我。看书过程中,祥林嫂、阿Q、孔乙己……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在《药》里面,杀人刑场上居然有人拿着馒头去沾上人血来吃令我大惑不解。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吃人的血?”
  
  父亲说:“它描写封建社会人们的愚昧和人吃人的残忍。”
  
  我没听懂,问父亲:“人血真能治病吗?”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是说:“鲁迅的书意义很深,你现在不懂。”
  
  他的回答我不满意。
  
  我喜欢电影。父亲规定我可以看进步电影,像《大路》《三毛流浪记》《塞上风云》等,但要求我每看一个电影就必须写出里面的故事,写完了,才可以看下一部。所以我对于写电影故事特别积极。每次我写的东西到了父亲手里,他都认真地看,见到写得好的地方,就加以圈点,还写批语。就这样,写呀、写呀,我到了七岁时,这样的“文章”已经有五万多字了。

童年时的那些事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