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听《画家和牧童》的随笔

听《画家和牧童》的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W 次

我听了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画家和牧童》。授课教师偏重求稳求实,整节课从品词、品句很透澈、细致,初读感知到深人品味,上得按部就班。

听《画家和牧童》的随笔

文章第一段介绍了画家戴嵩的画,画得很好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其中一……就…… 、

没有不点头、争着花大价钱这些词语看出画好)

文章第二段介绍了画家戴嵩是如何画《斗牛图》的。:这幅绝妙之作画家是怎样画成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句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老师只是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口头点缀一下,没有揣摩词语,效果不明显。

师应当出示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看老师怎样画?如:画鸟,教师重笔画出鸟的躯体,教师轻笔勾画,完成鸟图。老师首先是怎样画的,接着是怎样画的?老师在认知的基础引导学生运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说老师刚刚的动作。(老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鸟很快就画成了。)谁能完整地说一遍?

生:老师首先浓墨涂抹,接着轻笔细描,画出了一只鸟。

生:老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出了一只美丽的小鸟。(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本,突破了字词的难点,而且得到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并且教师现场再现了画家画技的高超,为后文指导朗读“称赞”对话作出了极好的铺垫,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看到了画家的这幅画,大家是怎样称赞“其实可以抓住如果你们当时在场,看到了画家的这幅画,你会怎样称赞?加上自己的动作也来赞一赞!”

有了前面两个层次的朗读,戴嵩画技的高超已经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创造文本,而这一切又是那样的'自然沟畅,均“不为而为之”。

指导朗读,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走进教材,超越教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活了学生感悟的情愫,拓展了学生活动的空间,放飞了学生想像的思绪。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挤”说明人多)在大家的纷纷夸赞下,你相信牧童的话吗?这里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呢?

引出下面一段落。

师:请大家再看看课文插图,哪一位是画家?

生1:拿画的人。

生2:摸胡子的人。

生3:拿画的人。因为他拿着画,肯定是画家。

生4:书上说画家对着牧童,应该是拿画的人,只有他对着牧童。

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画错啦?如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语言的品味之中,再结合画面进行交流,学生自然会认识到手摸胡子、微笑询问者才是画家

。实际上,从课文的描写和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来看,很明显,摸胡子的人才是画家)同时,也能体会到画家的虚怀若谷。此时让学生夸夸画家自然水到渠成,这才是语文教学中的成长目标。

最后,老师展示一幅戴嵩听了牧童的话,重新画的《斗牛图》。让学生观察一下是不是跟牧童说的一样。

这篇课文的朗读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走进教材,亲近学生,尊重学生。整个课堂中,教师整体把握,大胆取舍。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教学重点放在了众人称赞和牧童批评的部分,学生取得了极大的朗读进步,课堂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