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长夜读书灯散文随笔

长夜读书灯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5W 次

猛然发现,我的业余学习,竟多是灯下的读书经历。

长夜读书灯散文随笔

真正细读的第一本书是《高山下的花环》。现在看来它当然不能算是杰作,但在三十年前文学的春天里,它的传诵程度超过了任何一本畅销书。那时读初三,因了老师的推荐,我逐字逐句阅读,大段大段摘抄。放秋假时,我白天干活,夜晚读它。山村还没电,只能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光走进书中的故事里,甚至忘记了时间,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亲人提醒才知道,鼻孔被烟熏成了黑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梁三喜和他的母亲以及妻子,也是从那时起,我心目中人民的形象,除了父老乡亲,就是他们了。所谓的人民就是深植大地的最普通却最正义的底层民众,无权无势却心装国家,没有文化却深明大义。我知道我的父老乡亲就是这样和接近这样的人。

我是在二十多岁以后开始喜欢唐诗宋词的。我认为学习它们的精要是在背诵之后反复揣摩文字背后的意境和质地。边塞诗和豪放词中那些精品,绝不输于任何一部长篇小说。片纸写山河,只言记兴衰,长期的濡染,自然会打下思想的根基打上心灵的底色。也是利用假期在一处建筑工地打工,晚上看上几眼,不能影响工友休息,熄灯后走在工棚后庄稼地间的那条小径上,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想象那诗词场景和作者肝胆,竟然有面对知己和恰逢故友般的畅快。我想,同样面对开阔的大江,读过诗和没读过诗的人,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常读常诵,它们就进入了你的生命,在最深的意义上构成了你的`自我。

十八年前的冬天,在海淀,我借住在北京体育大学红十三楼。东北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洛阳一个七十岁的老先生分别给我寄来了《史记》和金庸、古龙的作品。古今的侠客精神一脉相承,它们都给我极强的人格教育。早晨五点半出门,晚上九点多归来,奔波辛苦之中,耿耿长夜,读书的入迷冲淡了京华冬夜的彻骨寒冷。心沉静时听窗外哗哗流着的清河水,听偶尔路过的醉酒青年的歇斯底里,感知校门外小树林里夜鸟的鸣声,猜测它们可能的轻鸢剪掠,恍然不知是真是梦。读到激越处,竟想趁着雪夜驱车赶赴香山,叩开紧闭的山寺大门,和那些高僧论一论千古霸业英雄传奇,若是他们不感兴趣,说一说散淡岁月和逍遥人生也无不可。这些作品使“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观念深印我心,也培养了我的家国意识和天下情怀。

西部的长旅中,读了近现代作家的作品。秋冬之交,乌鞘岭下的小村,变电站旁的小屋,停住了我驿动的心。读了林语堂和梁实秋,才知道鲁迅的百般珍贵;熟悉了钱钟书和朱光潜,更明白了王国维和陈寅恪的别开天地。百年左右的大师们夜夜光顾,我通过文字感知他们的气脉。我惊异于他们广采博取的文化眼光,叹服他们各立高峰的惊人成就。精彩的文字总以奇妙的思想为载体,真的成了引导人的精神长途的明灯了。其间也读了余光中、琦君、张晓风的作品,他们文字里的人文情怀和生命情调以及挥之不去的去国乡愁,和我的潜意识十分一致。

这些年,见缝插针地读了一些适合自己胃口的散文。张承志的刚烈风骨,余秋雨的文化气度,史铁生对生命的开掘,张炜那深长的倾诉,都深深感染着我。阅读境界引领思想高度,心底广阔带来笔底气象,把他们的精髓落入自己的文字和思考,渐觉人生风华无限和精神充实。

非常庆幸自己总能拥有一方相对安静的阅读天地。无论置身何方,我都怀念那一段段纯净而浪漫的读书时光。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