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谈谈《北京法源寺》散文随笔

谈谈《北京法源寺》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6W 次

一时想不出什么样的题目能准确无误的表达我的观点,想到哪就写到哪里,既然是谈谈,也就没有过多的约束。

谈谈《北京法源寺》散文随笔

《北京法源寺》这本小说,应该当杂文从思想上来读的,这本书里的辩论和说理占据着大量的篇幅,有些对话已经超出了小说人物性格,这对小说告诉的不是故事是什么,而是表达是什么观点,比如康有为和佘法师、梁启超和谭嗣同、谭嗣同和王五的对话,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个是作者的想法不由自主的强压到小说人物的对白中。

这本书是给喜欢李敖的那些读者们的,比如说我,如果仅仅从读小说的趣味上来看,这个小说反而没有多少趣味性,枯燥的很。不过以戊戌变法为背景的小说很少,而了解这段历史怎么也要从趣味上开始,读小说怎么也要比读古文容易点,至少是一个切入点。这本小说也可以叫《谭嗣同之死》,小说情节很简单,围绕营救谭嗣同到谭嗣同就义,这里的心理自白不少,不仅仅是谭嗣同还有康有为等等。这本小说从小说构架的层面来看不是很成功,人物形象也很单一,生活圈子,交际圈子,还有一些政治活动,都没有立体的展示。

李敖的文笔有着他自身的魔力,文言和白话转接的很好,读着不是很累,这一点也弥补了小说的不足,这本小说是一个杂文的变形体,里面有着李敖的个人思考,是改良还是要革命呢?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李敖也应该刻画一下康有为和梁启超,不能单从谭嗣同这个角度来看,侧面还是过于狭窄。至于里面政治文化的黑暗,读者能看到几分算几分,感性的理解就算感性理解,不要硬着头皮非要上升的一个高度。当然这本小说有着他的思想颗粒,它不会如言情故事一样看到都可以哭的稀里哗啦的,无论谁来看,都会引入那个时代开思考,是一本共鸣的小说,也是形而上的需要。

小说的最后读出了一种淋漓尽致、浩然之气,为理想、为信仰的牺牲的.态度,可惜的是临死也未能指出解决问题的出路。

从世俗逻辑的层面来理解,谭嗣同的死有一点个人的一厢情愿,“戊戌六君子”为变革而被砍下头颅,总是让人人感慨良多!在鲁迅的《药》就已经揭示了,愚笨的阿Q用只能有革命者的血抹在馒头上吃了治疗自己的弱智的病,激烈不了看客们的血性,在能走的时候偏偏不走,死了虽然能化作一缕杜鹃红,那血色恐怕早已乌黑,如何唤醒民众的重要性反而不再杜鹃红,至于谭嗣同的死意义可能相对于个人能更多。

《北京法源寺》这本小说是李敖当初在监狱里构思而成,出狱后仅有了两个月草草的完成了18万字的小说。李敖的出狱我看正好的印证了对谭嗣同之死的一种否定,不过从那时可以看出来献身的确是一种崇高感,在不影响信仰的情况下,能活着还是尽量活着。我没有读过关于谭嗣同相关的历史传记,但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谭嗣同没有王五营救他,这不过是一段传奇(包括其他人营救他的失败,不是被谭嗣同拒绝的失败,而是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他的死还是对未来没有预期,根本没有逃出去的希望,只能在赴死的精神感召上加以神话,如果能出来,将来可能写一本《我的法源寺》。

在不能生存的情况下,谭嗣同是中国知识份子的精神典范,和哥白尼一样;在能生存的情况下,康有为、梁启超的路也不能算是错,他们后期的著作也不能说一点意义都没有,不过这里又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法则,那就是我的信仰,我的追求。

2009.5.13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