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思想思维 > 如何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4W 次

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以动作、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如果抓住这一时期进行训练,必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品质的发展,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这样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 加强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操作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例如三年级“千克和克”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个天平左边摆放着3个菠萝和1个苹果,右边摆放着1个菠萝和7个苹果,这时天平两端保持平衡,假设每个菠萝都同样重,每个苹果也同样重,请问一个菠萝的重量是一个苹果的几倍?教材呈现的天平图是静止的,它反映的是菠萝和苹果之间的等量关系,教材是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水果的数量,推导出一个菠萝和一个苹果之间重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果教师制作动态课件直观演示去掉一个菠萝和一个苹果,学生能发现2个菠萝正好与6个苹果一样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学生就失去了一次自主探索知识的机会。作为教师,怎样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去获得一种数学思维的培养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通过数学思考,灵活地来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呢?教师让学生尝试用身边的物品自己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看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鼓励下,孩子们没有被思考题吓倒。没有实物的操作,但孩子很机灵地想出办法来克服,他们同桌合作把直尺横跨在两个铅笔盒上自制了一架“天平”,然后把菠萝、苹果这些图片分别按照题目的要求摆放在自制“天平”的两端,当在天平两端同时拿掉一个菠萝和一个苹果时,学生兴奋地发现2个菠萝正好与6个苹果一样重,进而得出:一个菠萝的重量是一个苹果的3倍。学生从直观感受等量关系到操作体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圆满地解决这道题目。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一定是要在动笔解题时培养,也可以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操作让学生获得。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注重训练语言,促进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多与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是否颠倒,教师不太留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说的机会,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

例如应用题教学:果园里有梨树45棵,比桔树少9棵,桔树有多少棵?启发引导学生按下列要点讲清算理:(1) 根据哪个条件知道“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知谁求谁”?(2) “梨树比桔树少9棵”换成另外的说法应该怎样叙述?(3) 要求桔树多少棵,实际是求比几多几的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这些问题让学生一一综合连贯地回答,要求语言清晰,表达清楚。低中年级学生毕竟还小,有的不知该怎么说,老师就及时帮助他说完想法,并表扬他想法不错,是个很能干的好孩子。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更有表现的欲望,探究的动力,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虽然他们有时表述得不大清楚,但老师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迸发出更多的、更耀眼的火花。

这个思维训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经过不断反复讲练,既有利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又能提高低中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适时类比迁移,沟通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比较零散,他们不善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

例如二年级“乘法口诀”的教学: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性,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1) 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2) 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3) 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4) 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编出口诀。让他们按以上步骤一步步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如何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赞助商

赞助商